五、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工作 (一)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 1、多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举措与新课程要求是一致的。如: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多门选修课,等等。 2、具备一定的实施新课程的物质条件。如:通用技术课,有专用教室和设施,有二名专职教师。 有若干间公用教室(用于上选修课)。 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坚实基础。 3、管理体制的改革暗合了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强化教研组的作用,发挥学科备课组作用。我校教务处、学生处副主任到年级组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强化教研组,凸显备课组作用的管理体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保证。 4、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教师素质高,具有想干什么就能干好什么的本领。 (二)当前要做的新课程实施工作 新课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是长线工程,不是短线工作,当前要做的是: 1、制定完整的新课程实施方案。 把新课程工作规划出来,近、远期目标制定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施。 2、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搞起来。 综合素质评价是辽宁2009年高考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按教育厅[2007]22号文件要求,做好高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补记工作,高一学生的开记工作。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两项目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要有组织机构、规范操作过程,客观、公平、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轨迹。 3、开齐必修学科课程 高一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开齐8个领域12门课,包括技术课(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不允许出现非高考科目不开课的现象。 这一部分的要求是有效教学。 4、开设选修课 高二年级全面开设选修课 (1)科学开设选修Ⅰ(国家选修)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选择开好国家选修课。 我校已开服装与设计选修课,创造条件开设汽车驾驶与保养等选修课。 (2)开发校本课程,启动选修Ⅱ(学校选修) 这一部分强调合理开发。主要解决学生兴趣爱好彰显个性问题。6学分,高考不考。 ①校本课程主要表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②校本课程开发应是分类别多门数的。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本课程有: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170门。为我们树立可借鉴的样板。 ③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教研组是组织的主体)。 ④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两院院士、大学教授、集团老总、家长、校友,等等。 ⑤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开发教材,有个课程纲要即可。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①研究性学习 15学分(4—6人小组上的专题学习) ②社区服务 2学分(在家居和校居社区服务) ③社会实践 6学分(高二新农村体验活动等) 6、搞好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培训:当前解决不培训不上岗的问题。 (2)校本教研:传统的听评课改为课堂观察。 赋予新的教研内容,开展“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活动。 ①召开课前会议(一个人提出问题,参与教师确定观察点)。 ②开展课堂观察(根据观察点进行记录)。 ③召开课后会议(课后反思)。 (3)课堂教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