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内容新 1、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2、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四)学生评价新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1、学业成绩:学分制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载体。 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明晰实施新课程的挑战 (一)传统教育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 1、不放心的心态。由于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担心新课程的内容不能应对高考,因此,新旧教材同时用,师生疲惫不堪。 2、我教你听的教学习惯。 3、分高才是人才的思维定势。 4、习惯于上必修课,校内课等等。 (二)新课程要求与条件设备的不足 1、选课的师资和设备不足(如有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学校很少)。 2、教师培训的不足(不培训的上岗情况存在)。 3、制度和管理上的不足(对应新课程需要的制度急需完善)。 (三)新课程的推进与高考改革的滞后 1、首批进入的四省于2007年3月才确定高考方案。 2、三批进入省份的高考方案至今未批准。
四、认清实施新课程的形势 (一)全国推进情况 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2005年:江苏 2006年:辽宁、浙江、福建、安徽、天津 2007年:北京、吉林、黑龙江、湖南、陕西 2010年:各省全部进入 特殊:上海一直在单独进行课改 (二)辽宁推进情况 1、2006年全省普通高中全部进入 2、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样本校正在积极实践。 省直:辽宁省实验中学。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20中学、31中学、120中学、新民高中、绿岛学校、朝一中。 大连:8中、48中、24中、旅顺中学、庄河高中。 鞍山:鞍山一中、海城高中。 抚顺:第二中学、朝鲜族第一中学。 本溪:第一中学、本溪县高级中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