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实验省(市)样本校校长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校长组织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使样本校真正成为各地高中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切实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人事司从2007年9月开始举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我参加了9月份的第五期培训班,与来自北京、天津、浙江、安徽、福建六省市的55名校长接受了三周的培训。 培训班结合理论讲座、实践反思、经验交流、案例分析、问题研讨、自主研修、答疑等形式,总结和分析样本校新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学校课程编排与选课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研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提高学校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的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培训期间,听取了14位专家的讲课,11位学校校长的经验介绍,在上海和浙江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多次研讨,完成了沉重的作业,颇有收获和体会,现与全校教师分享。
下面根据我校的课改工作实际,提出几点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对实施新课程工作的认识 (一)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意义重大 1、2000年,我们国家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期,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应该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当高中教育的重心由数量满足转移到质量满足上来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集中体现着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高中教育改革是全世界的共同趋势。美国、英国、荷兰、印度、欧美亚国家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在改革,中国的高中教育改革要与国际接轨。 (二)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革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革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二、掌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一)课程结构新 新课程由学习领域(8个)、科目(12—13个)、模块(若干个)三个层次构成,一改过去单一科目设置的结构形式。 (二)课程设置新 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里面包括选修Ⅰ国家规定选修内容)和选修Ⅱ(校本课程,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 如历史:选修课程由6个模块组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每个模块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获6学分。 如物理:选修课程由三个系列组成,即系列1、2、系列3。学生在完成2个模块的必修课程,获得4学分的基础上,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倾向的学生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共获得8学分。在理工等方面发展倾向的学生学习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获得10学分,共获得14学分。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