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 了辩证法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人类 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上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 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 配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 。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中,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如以世界史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 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若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这两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内 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而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并促进了生产 力发展。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观点,另一方面更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 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 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 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事实上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都不能领导中 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 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经常的进行分析和引导,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 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和感受。在高考注重能力考查,历史教学改革呼唤能力培养 的今天,精心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 中,一定要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启迪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 能掌握科学的认知策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心理调控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历史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