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文化寻根--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弘扬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关大伟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7.05

    二、文化寻根谁之责?
    我们的学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应该怎样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应从多个方面着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孩子们寻回文化之根。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台湾的教育同行。当我们的学生在大肆认同着舶来文化的时候,新加坡和台湾的小学生却早已经开始对四书五经的背诵。且不论台湾教育机构的这种做法是否有些矫枉过正,但最起码这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和接触。在这种教育渲染下,中国传统文化就已经滋润到了他们的心中了。因此,我们也应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我们应该如何做?

    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担负下来之后,我们就面临着“怎样去做”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们之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手段的贫乏。太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以一种说教的口吻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好,如何的有价值。说到学生的耳根起了糨子,而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学生从心底里、行动上,接受精彩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有一次,在讲授《史记·项羽本纪》时候,课堂开头,我需要讲述作者司马迁。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并没有直接描述这位伟大史学家的生平,而是做了个小游戏。我设计了一个连线题,右边是历代著名的文学家的姓名,左边是后人为他们写的对联。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对于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初衷,用了30分钟讲解了中国极富文学性的对联艺术,简要的介绍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写法,并当堂点出了几个很有特色的名联,例如: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小翠花,小翠喜,一文一武,一京一汉;马连良,马连昆,同乡同姓,同教同科。学生们被这种文学形式完全吸引住了,古代学子儒童,文人雅士所喜欢的“对对子”也被我们新时代的孩子们接受了。我对此十分欣喜,而且也似乎从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向孩子们传输传统文化的曙光。于是,找趁热打铁又在此后的课堂上,又讲了一些经典的对联,还有基本的对联写法。我还出了几个比较简单的上联,让学生们在课后尝试着对出下联。而同学们对得竟也工整,令我欣喜。例如我出的上联是四面荷花三面柳,有的同学对的是一城暖色半城香,很是不错。并且从此以后,许多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别的同学还在课余时间到专门的对联网站上和更多的人切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了,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我从对对联这里找到了切人口,一幅巨大的画卷在学生面前展开,这幅巨画的名字是传统文化!当然,每位教师的特长和教育方式都不同,从哪儿来切入到传统文化,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手段是多样的,但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有了这样的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进入到这种接受状态之中。而一旦这兴趣培养起来,我们就应抓住这机会,让学生们完全浸润到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去。
    ②展开多种文化形式,促使学生吸收文化精髓
    在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各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在这里,我们要切忌重犯教条和填鸭的沉疴宿疾。笔者在此举出几个与文学相关的文化形式,权当抛砖引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一元与五百文
   下一篇文章:论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铺陈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