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文化寻根--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弘扬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关大伟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7.05

    作为语文教师,我每周都会批阅学生的周记。我很喜欢这种批阅工作,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不仅能够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能和学生通过文字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周记中,学生向我倾吐着生活和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表述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喜欢这种同学生交心的感觉。但是,随着批阅次数的增多,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而其中,最令我担忧的是,我自己虽然是一位年轻教师,但在同比自己小6,7岁的学生交流时,仍有着很大的障碍。在周记中出现的诸多名词,我都不认识,例如趾RFC,FF,ET,HIP-TOP……而更令我担心的是,周记中充斥的是学生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强势认同,他们所听的是具有哈韩、哈日风的歌曲、舞蹈,看的是美国大片和动画片,穿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玩的是韩国的仙剑(一种网络游戏)和COUNTER-STRIKE(一种射击类游戏)……我惟独看不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有多少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这一代人正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某种缺失。由此,我陷入了沉思。

    一、文化缺失谁之过?

    是谁造成学生们的这种文化缺失呢?我认为这里首先有着历史的原因。在进入20世纪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在文化上,五四文学革命以其巨大的威力荡涤了旧有的一切,建立了新文艺。其巨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对中国的旧有文化封杀过度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五四一代的巨大贡献,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为了推广新文学新文艺,五四先驱必须对旧有文化采取一种决绝的态度。而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新文艺有了长足的进步,紧接着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的文艺大旗树立起来,一直到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传统的民族文化始终没有重新拾起的机会。直至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了封闭了多年的国门,于是大量的国外先进事物涌入了中国,国人也尽最大的可能吸取着国外的先进东西。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各种文艺思潮相继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但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真正的思考者并不多。1985年,韩少功、冯骥才等人发起了寻根文学运动,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此运动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所以对于普通民众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这使得国人的传统文化缺钙症始终没有机会治疗,而这一恶疾的后果也逐渐显现。此后十几年间,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文化上的种种缺失。于是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出生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预示了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先天不足。
    与之相对的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正是我国经济迅速腾飞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文化也是舶来并进行一定改良的西方文化。他们看的动画片是美国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是日本的,他们听的音乐是港台的,而港台的音乐也是学习欧美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说没有但却是很少接触到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即便是有所接触,大多数情况之下,也只是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说教之上。因为,他们所生活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就缺少这种鲜活的文化因子。于是,面对着舶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舶来文化,因为他们对这种从小就接触的文化有着某种认同感;而在学生们的眼中,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却显得同自己的生活有着隔阂,而不能靠近,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领会和吸收了。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责备我们的学生,因为不是他们的错。传统文化悠久,但却没有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合适的接受空间;传统文化优秀,但却没有给我们的学生一个良好的接受形式。在学生的眼中,传统文化过于晦涩和枯燥,于是他们选择了新鲜、有趣的舶来文化。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这值得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国人深思。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学生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没有给他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的权利来责备学生现在这种状况。但我们不能让这种错误倾向继续下去!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一元与五百文
   下一篇文章:论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铺陈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