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中外合作高中教育双轨制 运行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谢艳珍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4.21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许多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都进行了重点调研和具体实践,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经验,改变了政府包揽教育的传统格局,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办学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的MBA班开始,我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为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而开展的中外合作高中教育的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双轨制运行是中外合作高中教育的一种成功运行模式。双轨制运行即中外合作高中教育以主校为依托,同时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为国内大学输送人才,同时,在高二年级分流,为一部分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外语强化训练,为国外大学输送人才,双轨制在高一年级并轨同行,在高二年级分轨并行。

    一、中外合作高中教育双轨制运行模式的特征及可行性分析

    中外合作高中教育有利于高中教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它不仅改变了政府包揽教育的传统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同时,促进高中教育领域思想观念、管理方法、融资渠道和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使更多学生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中外合作高中教育双轨制运行是基于高中教育的特点、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外合作高中教育双轨制运行成为可能。
    1、双轨制运行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是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关键环节
    双轨制运行模式强调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仍然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因此,双轨制运行模式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双轨制运行,不仅保留了国内教育的特色,也合理的吸纳了国外教育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国际视野,其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中生。因此,双轨制运行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的内涵,给全面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因此,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双轨制运行模式,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内容,是从内涵方面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关键环节。
   2、双轨制运行模式以国内、国外优质教育的融合共通、优势互补为终极目标追求,是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
    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①由此可见,中外合作高中教育,能够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但同时,也必然面临着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融合问题。与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外合作高中教育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原有校内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也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目标是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怎样才能真正将引进的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使高中教育真正实现优质的发展,其合理的运行模式之一,便是双轨制运行模式。
    双轨制运行模式,其中一轨,保留国内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另一轨则以尝试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为特色,以培养留学生为主要目标。这两轨,在形式上是分开的,有利于实现国内、国外教育的优势互补,在运行过程中,实现教育优势的相互借鉴,而且,由于双轨并行,其学生群体的交流和教师群体的交流和协作,也为国内国外教育的融合共通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选择国内国际大学提供了多项选择。
    因此,双轨制运行模式,保证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更加合理的扩大,减少了内耗,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的良性循环。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教育精神与人才培养
   下一篇文章: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