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劳动,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团结群众,呈现爱心,敬业爱业,做好本职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历来是我们的教育方针。近二十多年却不知为什么谈得很少了,无疑是失误。智包括识、才、学。青年人应从学入手,在实际中逐步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才能。通常人们重视才、学,而容易忽略识。其实识非常重要。所谓识,是指对研究对象宏观的、总体的估价和认识。由于估价是宏观的,不可能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所以只 能是粗略的,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例如,“科教兴国”、“一国两制”、“帝国主义是只纸老虎”等,都是识。前人很重视识,清人章学诚说:“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说得很形象:“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苏轼作《贾谊论》,说:“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叹息他有才未尽,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司马迁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成为远见卓识的辉煌先例。 识的作用,至为重大,或则影响个人的一生(如职业的选择),或则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宁。尤其是掌权人的识,对于大政方针的确定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关于合格人才与杰出人才。“合格”这一 概念,我是从邓小平同志一次讲话中首次听到的,既觉得新鲜也感到重要,在质量上要求合格,在数量上要求大量。现在各级学校的毕业生,都是合格人才,其中可能有极少的英才。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合格的人才,却不利于英才成长。何谓英才?刘邵(魏)在《人物志》中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而英雄则必兼备英与雄。项羽有雄而少英,终于失败。刘邦则英、雄兼备,终有天下。刘邵的议论,偏于政治。至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英才,难以准确定义,但有一公共点:必须有超凡的创新和杰出的贡献,如牛顿、爱因 斯坦、达尔文、司马迁、司马光、李白、杜甫等这样卓越的人物。 二十世纪上半世纪,我国出了不少英才,诸如鲁迅、巴金、梅兰芳、徐悲鸿、钱学森、华罗庚等,但下半世纪就寥若晨星了。什么原因呢?以后还会这样吗? 从教育角度来检讨,现在功课太重,作业太多。 学校为了高考,必须尽多灌输知识、模拟考试。这样,不仅剥夺了时间,而且磨灭了灵性。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很快就被扑灭。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整天都在记忆和背诵,外语也成了沉重的负担。从小学起,一直读到博士学位,都在背外语,而且份量很重,甚至当了老师,评职称还得考外语。官员升职是否考外语?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舍得花费学生这么多精力去学外语?时间浪费的祸害远远超过金钱浪费。如果当年杨振宁等也是这样,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外语是应该学的,而且必须学好,但教学方法 必须改进,必须十分珍惜学生的青春。 科学基金、奖励和职称提升,都是必要的,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但事情做过了头就有很大的危害。为了获奖,就必须制造大量的论文,赶时间发表。这样就必然会忽视质量,助长浮躁,甚至滋长剽窃、走后门、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更谈不上有十年磨一剑的惊世之作了。谨防功利主义,它不仅摧毁学术,而且会腐蚀善良的心灵。 天赋很高的英才是不必特殊培养的,只需提供一定的条件,多一些爱护,少一些打扰,他们就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已得到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如果能改善管理方式,发扬奋发上进的教育精神,我国必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出现非常优秀的、牛顿级的杰出人才。我们期待着他们的降临。 注释: ①转引自徐胜蓝、孟东明著《杨振宁传》,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牛顿说过同样的话:“柏拉图是我的朋友,亚里士多德是我的朋友,但我最好的朋友是真理。”见《爱因斯坦的圣经》,71页,海南出版社,2000年。 ③《新华文摘》,14页。2002年6月。 ④韩薇主编《牛津深呼吸》,154~165页,西苑出版社,2002年。 ⑤袁效贤、李春晓《牛津与剑桥》,同上书,205~218页。 ⑥金耀基《‘牛津’与‘剑桥’》,同上书,213~218页。 ⑦《徐志摩选集》,141~1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⑧《诸葛亮集》,28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同上书,28页。 ⑩《爱因斯坦文集》卷3,142~147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
作者: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 摘自《中国基础教育》2004.5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