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结构
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我们听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语文课,老师讲的内容是《小说叙述视角》。
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新课程方案将实行学分管理。同时,高中将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的期末成绩评价是:考试成绩占80%,而平时的出席情况、听课状况、作业和小测验等占20%。
三、教师
两所学校教师坦承,新课改以来,高中教师的压力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教学上来说,课文内容是新的且几乎没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教师要花更多时间更大精力去理解消化,才能教给学生;从自身来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都在密切关注着首届课改学生的高考,而不管是百年名校还是一般学校,不管是有几十年经验的高级老教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课改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来说,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高考中独占鳌头。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面对很多新问题。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为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会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各角落,感受生活无处不有语文问题。
其次,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特点、目的、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及发展趋向,培养他们认识自我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正确选择和自我规划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