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从2004年秋季起,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4省(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并计划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辽宁省今年加入新课改的行列。关于课改,有人说:又不是没改过,语文课改就是改几篇课文,以前怎么教还怎么教;还有的人认为:课改是上级领导的事,和我们关系不大。为了较深入了解课改,校领导决定带领全体教研组长去山东学习。我先后听了山东省实验中学和山东师大附中两节语文课,课后和任课教师座谈,听两所学校校长介绍课改的实施情况。现将山东考察结合自己的课改理论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任务;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应当是“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说,就是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再次,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如山东省实验中学开辟校本课程课“齐鲁文化大讲堂”,利用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借助山东大学等学府人力资源,让学生了解关注本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感受民族文化精神,使得学生们对民族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