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当有所甄别,如果是学生由于知识欠缺而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解答,最终一定要给与评价和肯定。如果不是知识性问题,教师则应当尽量让学生类比、迁移、联想到旧知识上来,让学生自己合理推理,做出对疑问的解答,或者只解答一半的问题,另一半则留给学生自己再做努力,学生通过点拨,受到启发,便学会了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否则学生只会成为一个发问的机器,不会自主构建,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他的一生都是有害的。所以,适当的“不了了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是一剂良药。
(3)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学的最佳水平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出现认识需要,引起“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展科学素养。就化学学科来看,学生在长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求知欲、稳定性、独立性、自信心、勤奋、踏实等心理因素可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基础知识或智力水平上带来的能力上的弱点,使他们的能力加速发展,学生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会内化成最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在引导—探究式教学中要追求的目标。
(4)教师要不要树立权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总是想在老师的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这样,他们自己历尽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而大脑及其高速运转习以为常之时,正是强大的头脑日臻成熟之日。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老师造就的,不是老师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老师规定学生的发展,不是老师编好框框把学生禁锢在老师的框框里面。恰恰相反,它意味着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这往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教师的造就学生,是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瘠薄的土地上所能比拟的。即使学生的挑战“没有成功”,不是胜利者,但“难酬蹈海亦英雄”,常常是使自己更上一层楼。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乐于并善于接受挑战,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