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东北三省四校研讨果,我的感觉: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上课的过程是紧张的;课后的感觉是幸福的。相信很多同事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
下面我就本次活动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非常浅薄,请大家指正。
我们总在说:“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首先我在想,什么是课堂?是教室?是三尺讲台?还是那四十分钟?我认为都不是,课堂是一个过程,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思维,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不过很遗憾,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有些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站在讲台上的场景,很多时候觉得台下的学生很像观众,而我们很像演员,如果有这种感觉的话,课堂的效果就不一定好了,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不如演员,就算我们的演技很高明,我们表演的内容也很枯燥,是一场失败的演出。所以,我们不能在课堂上找到戏台的感觉。我也曾试过,一节课讲得非常卖力,下了课满头大汗,可是学生并不买账,走神的照样走神,不会的依然不会,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学生在上这节课时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戏台下的观众,一出不感兴趣的戏,演员再卖力,观众也不会集中注意力。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或者说要让学生动起来。国外有家杂志曾经统计研究过,人坐在马桶上时,比坐在沙发上的效率要高,但是坐在马桶上肯定不如坐在沙发上舒服,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们,太舒适的环境并不是最有利于学习的,我对这个研究结果的看法是,当人的大脑接受刺激时,最好是多方位的,学生听课时如果只调动他的听觉神经或者视觉神经,那么效果未必能好,只有充分让学生的感官活跃起来,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我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心动,也就是引起兴趣;其次是身动,包括动脑和动手等学习环节;然后是互动,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促进;最后是自动,即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心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控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