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初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课结束后,我心里却“如背重负”,我既对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跨越式要求,又对未来的自身素质提高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回顾两天来的听课活动,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之阅读了一些教育前沿文章,我不免地也要写写心里的认识,一吐为快。
一、新课程改革使教学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记者在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仅有对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理念进一步的感悟,而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要让教师在转化中进一步认识理论,在转化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品味理论指导教学带来的甘甜。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就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作为教师,他的最高本领不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应当是为所有未经选择的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实验中学的学生已算得上好学生,所以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加强自身素质,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免误人子弟!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完整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可见,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