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提高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9、教师要注重发展性
除了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之外,教师还应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另外,教师还应具有理论修养,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而能够将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信息技术环境还要求教师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观念,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1、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
信息时代知识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过程空前加快,大量的新知识内容需要加入到课程,而课程展开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无限延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课程是继承人类经验知识精华”这个基本观点,即学习过程是一种单纯继承性的观点。课程应该在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具备进行终身学习的动机和再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习技能与方法。设计课程时,不应只是设计课程的内容(教材教学计划等),更应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学习技能就隐含在这些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之中。
2、要求课程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和素养
信息社会的新型人材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它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人类生活己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已和体现传统文化基础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课程必须适应这种文化基础的变更,将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种层次的课程范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