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状况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积极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5、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学生自己选择的余地增大,发展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6、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如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等,所以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所以,教师要挖掘自身创新的潜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使教学个性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更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尤其面对充满各种潜在危险和诱惑的网络世界,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教育效果。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也给教学的个性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