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语不惊人……
——《通往写作的“陌生化”之路》课后反思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赵长坤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6.04.27
    一、课堂设计缘起 

    平时的阅读中,时常被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猝然绊倒”。惊讶之余,细思之,这些明亮的词语其实原本平实,只是换了一下位置却使得这些普通的词语变得熠熠生辉了。就像灌木丛中的一茎细草,原本落寞,忽地换到了瓷盆中就有些袅娜的风致了。想到了学生的作文,究其实并不是词语积累的不够,而是在写作中惯性使然,使得书面语言几近于日常琐屑的口语,中规中矩而毫无新意。这也往往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总有一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遗憾。也许自己太过于被那些文字所打动,然而我仍然执著地相信,文字不仅仅是思想内容的载体,它更是思想展开和升华的过程。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陌生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性地破坏”习以为常的东西,从而使语言发生变形、扭曲。这一过程使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从而加强了读者的感受过程,使文本产生更多丰富的暗示性。语言的陌生化目的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引起读者对文字所表达意蕴的关注。 

    语言层面上的陌生化,最典型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喻。因而,本课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课文——《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入手,通过与《围城》中比喻的句子比较,得出了高明的比喻其本质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的结论。由比喻的新异性美感推出陌生化理论,发现,多数有文学张力的词句不是在词语的广度上累积叠加,而是在词语的位置上发生恰如其分的“位移”(即词语的运用从俗常的位置跳脱转移到其他的词语上)。这种词语之间的位移往往产生出品评中所谓的巧妙,(例如,贾平凹先生的一句话“收罢秋,山瘦,河肥;村子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中的“肥”和“瘦”。)当然,这种灵动的阅读效果不仅仅是文字的派遣,更是离不开作者的深思熟虑和对生活得观察之细致入微。 

    从文字的“雕刻”角度讲,本次课是对于惯常词语模式的一次“反动”。本堂课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重点研究由于文字的错位所形成的审美张力,从而促动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意识地打破僵化的思维表达模式,通过语言模式的改变来进一步促进写作者思维的改变。突破以往语言表达的旧有模式,寻求语言的创新。(当然,这只是一次对于惯常语言模式的“反动”,属于“矫枉”中的“过正”。) 

    这一次课堂的预设流程如下:学生把《荷塘月色》与《围城》中的比喻进行比较,得出好的比喻的标准,推出的是比喻美感产生的内在“势能”;进而出示一组用词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生动之处,从而得出好句子遣词造句的方式。这样用“貌离神合”、“创造性地破坏”等方式共同营造文句陌生化的效果,形成文句的美感。趁热打铁,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提供的图片,按照句子的功能随机写出主语、定语、状语和动宾短语,教师随机组合,创造出诗意美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分组并给出另外一组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创作出诗意美文,并大声地宣读出来。最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图片独立写出诗意美文。 

    二、课后反思 

    反思之一:好的预设是成功生成的必要条件。第一次讲课时,只是让学生随机写出处在不同位置和语法功能的词语,按照词语的功能顺序随机排列组合。这样,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巧妙的句子。与此同时,有大量的句子间的词语虽则达到了“陌生化”,在内容上却有些“驴唇不对马嘴”。看来是在设计环节上有些漏洞。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不同的领域,有些领域是可以通过修辞等手法打通的,而有些东西组合在一起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显得不伦不类。所以,我在修改课堂设计时将学生的思维作了发散后的“聚焦”。即把他们的思维相对集中到一定的场景中。这个场景的构景要素应该包括几个不同的要素,或者是不同的两幅景物。(但这两种景物之间应该有文学上的沟通性,即“异质”之外的“同构”。)所以,在讲究学生的生成性思维的同时,我们要有充分的预设。这种预设不是对学生个体思维的限制而是对于学生思维的充分预设的情况下的正确指引,这样,学生的良好的文学思维才会在正确地轨道上正确而有深度的生成。于是在第二次讲课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三幅图片作为学生思维的“聚焦”。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预设才会有好的生成。在第二次课上,同学们确实创作出不少的佳句。 

    反思之二:小组合作中有效学习的促成。之所以选择小组活动的方式,是因为“陌生化”作为一个相对晦涩的理论术语,身处高中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再加上由于众多老师的在场,学生的思维有些放不开,所以,小组协同合作的方式能增加他们这种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新鲜的体验。为了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这种创造诗意美文的信心,在第一个环节采取了全班协同的方式。整个班级按照句子的功能机构相应地分成四组:一组同学写出主语;一组同学写出动宾短语;一组学生写出定语,一组学生写出状语。在组合成句子的时候,由教师随机组合,这种组合不是随意地而是有意识地挑选组合。(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信心,教师在组合句子的过程中对句子按照审美的习惯进行暗中随机地润色修改。)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接下来的分组中,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生成有创意性的句子。这一环节的操作事后想来,由于分组是随机的,这样就忽视了一个小组合作中“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小组间就达不到“同构”,所以,在课堂发言的时候整个场面就会形成“凉热不均”的局面。会出现一些小组发言次数多而有的小组却保持沉默到底的局面。小组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大概是造成这种发言局面凉热不均的场面的原因。后来,在另外的班级上课时采取了把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的措施,这样一来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小组间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同时又会刺激其他小组把自己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在众人面前。后来,黑板不够用,有的同学干脆写到了黑板附近的白板上。为了将学生课堂上积极地创作体验延伸到课外,布置了“根据画面,独立创作完成一个有陌生化效果的句子”的作业。同样,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创作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又将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润色后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这样保证了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更广泛的肯定了学生的创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也在后来进行的写作课中得到了延伸。看来,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有效学习的手段。 

    反思之三:课堂实施中的有效评价。“批评还是表扬,这是个问题。”本次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创作的快感。所以,在课堂上更多的采取了积极的评价。这种积极的评价,是以学生过去的写作水平为参照系,比照现时的写作成就而实施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事后看来,这样一种肯定性的评价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却有另外一层不足存在其中。这种不足就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的句子中不合逻辑的地方不察觉。把陌生化理论简单等同于离奇古怪,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忽视了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达到有效的交流为宗旨,以至于学生写出一些字面离奇、内容不知所云的句子。而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创作不加选择的肯定,这种以鼓励为出发点单向度的积极评价有可能导致不良乃至严重的后果——将作文看作一种纯粹的玩弄文字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以积极肯定为主,但是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及时地批评指正会更有效。尤其是当学生的创造超出了为文之最基本的规范——有效交流的时候,这种及时的批评和指引要比甜蜜的表扬更重要些。所以,有效的课堂评价并不在于是表扬还是批评,而在于是否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有效的引导和肯定。 
     
    反思之四:陌生化理论的外延及其应用。写作的陌生化是一个口号,它的应用不仅适用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方面,它还是一种修辞的手段,能达到一种推陈出新、不落窠臼的好的修辞效果,一种表达的技巧,一种含蓄抒情,形象说理的传情达意的技巧,更可以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发散性思维,在庸常生活中熟悉的描绘风景的思维方式。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做到陌生化就是指遣词造句的鲜活灵动,文章立意的新颖深刻,结构的独树一帜;在应试训练中陌生化还是一种应试的技巧和意识,一种在写作时树立读者意识的良好的写作状态。(写作时候,潜在的读者意识,会影响到写作者的表达方式,行文风格甚至卷面的整洁度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读者,文章的新异处(陌生化)即是留心琢磨处,感受时间增长了,美感强度增加了;作为一个作者,意在笔先,意在笔上,陌生化的效果由文而质吸引读者眼球。  
   上一篇文章:构建语文学科体系 确立大语文教学观
   下一篇文章:高二美术《青铜器》教案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