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说教学中,使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师结合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方法)并学习小说的语言运用。
关键词:小说 教学 环境 人物 线索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小说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结合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方法);学习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的分析。
对小说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分析
怎样引导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过预习,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个段落的大意。这样,学生就熟悉了其中的故事情节。有些特别重要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种方式,多用于初中,往往是在把小说作记叙文来教的情况下使用,如《一件小事》。
2.经过预习,引导学生划分场面,把每个场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找出来,然后通过提问、议论的方式加深理解。因为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使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场合互相发生关系的生活画面,学生了解了每个场面的情况,也就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比如对《药》这篇小说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3.经过预习,引导学生编写情节发展提纲,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划出来,并用小标题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情节和环境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在矛盾冲突尚未充分展开之前,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加以交待或提示——那就把“序幕”也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比如《祝福》、《项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未经预习,或虽经预习,学生仍未能掌握情节,可以由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叙述梗概,或朗读全文,并加以提示。这是一种补充办法,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
学生熟悉了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就可以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
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
怎样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呢?
1.先要明确谁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谁是主人公。因为分析人物,并不需要对小说中提到的所有人物进行分析,教学中只分析主要人物或主人公。所谓“主要人物”,是指作者集中挥写的人物,它一般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有的人物,作者用墨不多,但由于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他仍然是主要人物。比如在《药》这篇小说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华老栓、康大叔,他们是主要人物;对于夏瑜这一人物用墨不多,但由于夏瑜是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和冲突的主体,所以他也是主要人物。
如果要分析《药》,就要抓住这三个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如华大妈、茶馆的顾客,有的可以结合有关人物提一提,有的可以不提。这样,就抓住了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分析人物,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以及服饰等,概括其思想性格的特征。比如《药》中的华老栓,就要从老栓怎样去买药,怎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在回来的路上怀着怎样的心情,以及他对待康大叔的态度等来进行分析。从他家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开茶馆的贫苦小市民,从他上述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纯朴善良,另一方面是愚昧落后。因此,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康大叔这个人物,这要从衣着、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他是一个凶狠、狡猾、贪婪的刽子手、反动统治者的爪牙。
由于夏瑜是个未出场的人物,分析它的思想性格,主要以康大叔关于夏瑜在狱中的一段谈话为依据。他在狱中宣传民主思想,劝牢卒起来造反。可见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革命者。由于当时的革命脱离了群众,以至一个革命者的鲜血成了普通群众治病的“药”!
3.分析人物,还要注意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因为小说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中的人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必然反映到小说中去。因此,要通过人物分析来理解一篇小说,就自然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从阶级关系来说,华老栓与夏瑜是什么关系,夏瑜与康大叔是什么关系,康大叔与华老栓又是什么关系。有时,还要联系到作者对于他写的人物所持的态度。比如《药》的作者对于夏瑜是深表同情的,但对于当时的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则是持批判态度的。
由于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应该把握这种变化。特别是有些小说写了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分析时不仅要注意把握这种变化,还应把它归纳到主题思想中去。
4.由于细节描写也是突出小说中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在分析人物时不能忽略它。比如在《药》的开头,有一段细节描写: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灭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可见这钱已经积攒了多时,是专为小栓治病用的,并且小心地包起来,藏在枕头下,取时需“掏”。而老栓接到了手却“抖抖”的装入衣袋,还在外面“按了两下”,怕装的不牢靠弄丢了。这说明他们积攒这点钱不容易,现在舍得拿出来,完全是为了救儿子的命。这也说明老栓既老实,又愚昧。
又如关于康大叔的描写: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段描写,活现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凶狠、贪婪的形象。加下划线的这些词,准确地描写了这一人物的动作,同老栓那种踌躇不敢去接人血馒头的情形形成对照。
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分析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面、故事演变的空间,分析环境描写,有助于理解人物和情节。就《药》来说,它的环境描写,有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有的直接揭露封建社会罪恶,有深刻的含义。比如:
小说的开头: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段描写,就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华老栓起了个大早,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到刑场上去买人血馒头,救儿子的命,内心既怀着希望,却又很紧张,很害怕。黑着的天色,寂静的街道,正渲染了这种气氛;同时也为夏瑜就义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
小说的第四节写道: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段描写,把穷人的丛冢比作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意在说明阔人家的幸福正是建筑在穷人家的痛苦上,直接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
这一节还有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段描写,烘托了人的心理活动。这时的华大妈刚为儿子上过坟,哭了一场;夏瑜的母亲来了,它不以儿子的就义感到光荣,反为儿子的死感到羞愧;她发现儿子坟上的花圈,还以为儿子的阴魂在“显灵”,大声说:“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这时两位母亲的内心都十分悲伤凄苦:坟场上的寒风、枯草、秃树、铁铸一般的乌鸦所造成的强烈悲凉气氛,正是为了烘托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小说中线索的分析
在小说中,有时还要对贯穿在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中的线索加以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在熟悉情节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也可以在最后进行分析。《药》这篇小说中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写的是华家的故事,暗线写的是夏家的故事。表述如下:
第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夏瑜的人血馒头(明)。 夏瑜就义(暗); 第二节: 华小栓吃“药”(明) 夏瑜的血被吃(暗)。 第三节: 在华家茶馆里谈“药”(明); 在监狱里夏瑜劝牢卒造反(暗)。 第四节: 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明); 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明)。
“药”——人血馒头把华夏两家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先是一明一暗,最后融合在一起。
最后,我要说明两点:
1.以《药》为例,讲了在小说中如何引导学生熟悉情节。分析人物、环境、线索等,这是为了集中举例,并不是说每篇小说教学,都要这样面面俱到。根据课文具体情况,有的可以突出这点,有的可以突出那一点。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说教学,其主要目的仍在学习语言,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写小说,而是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因此,在小说教学中,不管是分析人物、情节、环境,都必须抓住语言,不能搞“架空分析”,所谓“谈作品,学语言”,架空分析是达不到学语言的目的的。
参考文献: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郭志刚 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王晓明:《(鲁迅:自剖小说)前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吕荧:《人的花朵·鲁迅的艺术手法》 许杰:《鲁迅小说讲话》
作者:语文青年教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