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以新课标的视角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现状 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对策,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以求准确把握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让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发展的思想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以下几方面,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示范性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学生们在语文学习方面比较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是语文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强。 尤其是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不同的内容和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使得升入高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比较被动。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是在艰难之中前行。 此外,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普遍重视理科的学习,近几年来高中数理化的难度从未降低,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数理化的习题,而这正与语文的自主学习相冲突,学生很少主动花时间在语文学习上;再加上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毅力长时间坚持积累,而这正是当今学生普遍缺乏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堪忧。 语文教材虽然一改再改,但经典的文章不够经典,新鲜的内容不够新鲜,还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课也很少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语文老师们在班额大、作业多、考试压力大的重负下,每天疲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充电,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与活力。课堂上的千篇一律往往会使学生尚存的兴趣与热情逐渐消退,教师们的热情也会随之减退,形成恶性循环,语文课变成了鸡肋一样的东西,或甚至成为学生的休息课。在语文课上,语言训练不到位,有时一些课如公开课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领导满意,教师本人以为成功,学生以为有趣。太多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更多的质疑的机会,课堂上思维停滞,缺乏学生独特的感悟,师生间缺少思维的激情碰撞。 语文教学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最应思考的是: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只有真正弄清这两个问题,语文教学才能 真正向着良性发展。语文是什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非常赞同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先生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提出的看法,“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语言文字的学习自有其规律,它不同于数理化学科的逻辑,但是也有自己的逻辑。儿童是在听说环境下学会说话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环境,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为学生营造适合语文学习的环境空间。语文教师们不能忽视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能被高考牵着走,否则,就会使自己不知所措,也会让学生只追求表面的分数,最终所获无几。 二、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也许我们许多教师都曾经感悟过一代不如一代,但毕竟时代在变迁,我们不能以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学生。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特点,他们有他们的追求与喜好。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完善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这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深入思考。 l、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不妨单纯些,要求不妨放低些,多一点咀嚼。少一些功利,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 语文教学不要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要单纯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尽量不要让无必要的课件充斥课堂。不妨回顾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古人更多的是在听读背诵中学会语文的,我们不妨借鉴:让学生该读的就读,该背诵的就背诵,该说的就说。 我们还要开放地教语文,不断了解国外语文教学的信息为我所用,比如在写作教学上。国外的作文教学与我们有共性亦有差异,许多方面值得借鉴。美国的作文一般不规定题目,而定场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鼓励想像力,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没了,你漂流到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作文的要求特别细致,而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等方面都对我们有启示。 2.语文教学要打有准备之战,要求教师不断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规律中才能求得发展 所谓有准备之战,即指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经过周密的思考,经过精心的准备,任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不能是凭借语文教师的一时冲动而盲目进行,事先必须认真思考周密安排,遵循规律前行,才能有事半功倍之功效,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语文课要注重和文本对话,注重语文的本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的培养。 注重规律就要讲求计划。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教学计划,一学期有学期计划,每周要有周计划;每册语文教材要有授课计划,或取或舍;课文教学要有课时计划;作文要有具体的学期计划,比如每学期写几篇作文等。 在具体教学中,也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语文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例如,写周记和进行课前演讲是我校常年坚持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常规做法,有一定的成绩和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在开学之初向学生提出这两项常规要求。比如对于周记,老师们通常会千篇一律地规定每周篇数、字数以及评改要求等。以前,我也是人云亦云地进行这两项内容,但经过几轮实践之后,我感到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演讲热情都不高,有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已。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周记写作和课前演讲之前提出具体要求,但又不能束缚太多,否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周记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地写,还得加强写作的指导,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还要鼓励创造新的形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周记中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写作的热情。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生活中值得一写的东西,为周记写作注入活水。课前演讲活动是有效培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课堂上,备课越充分,就越不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构建新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首先应该是首席学习者。新课堂应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交流,是促进。 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书看得多了慢慢写出来的。教师只是起点拨引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课文里有很多东西学生能看得懂,理解得了。要少讲,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讨论、练习。即使是讲读课文,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时常改变课型,不要以“讲”统天下。有的课文可以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说(讨论)为主,有的课文可以演(改编成课本剧后进行表演)为主,有的课文可以写(读写结合)为主,不一而足。只要学生学有所得,就可大胆启用新的教学模式,不必因循守旧。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应该是激发,是创造。 4.努力让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最终为生活服务,这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学习语言,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不论语言的阅读、写作和听说,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扩大到社会生活中。要把社会生活语言实践引入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得的语文学习规律运用于生活,广泛而深入地学习生活语言,促使生活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语文的问题是语文教师最大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个人或群体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让我们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吧,共同期待语文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语文一级教师 教育硕士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