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新课标 新课堂
——青年教师教学研讨课的思考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董维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12.06
    2005年11月28日,为期两天的第14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研讨活动在东北师大附中落下帷幕。本届活动盛况空前,来自四所学校的三个学科(语文、英语及化学)教师分别呈现了十二堂精彩的研讨课。参加研讨的除三省四校的教师代表外,还有东北三省各兄弟学校教师,更有来自吉林省高校及教育学院的教学专家。这些研讨课的背后体现了几所学校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所有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遵循“新课标”的原则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各有不同的发挥和拓展。研讨过程中,出现了来自各界教育者不同的声音,通过研究甚至争论,大家受益匪浅。活动虽然结束,但对高中教育教学的思考却依然持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余音当中进行反思,此次研讨活动无疑给高中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令我们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和剖析。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浅探此次研讨的收获。 

    一、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而我国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着重强调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更强调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宽厚性,扎实性。 

    从高中课程来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门门课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按照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就不应该只教会学生以不变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对自身、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即便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也能够有意识地寻找和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技能的培养才是高中教学更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呢?从本次研讨课来看,新型课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立足于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语文课堂中讲到宋词《雨霖铃》,教师大多不是把目光仅停留在一首作品之上,而是透过词中的意象去讲文学的离别主题,讲“悲秋”、“杨柳”的最早出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连贯性,能从文学史的高度把握词作的主题。同时,课堂既放得开,又收得回,拓展之余又紧扣一个中心,课堂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令学生有章可循。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生不能成为应试的机器,因此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高考。如语文,外语等工具性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师就不能因为高考不考语言表达而忽略这项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英语课上让学生做一些饶有情趣的对话练习,都是课堂中不应缺少的环节。再如,理科课堂上,对于一个科学结论的提出,不能满足于只把结果告诉学生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还应该关注这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在探寻的过程中令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自身有较高的素养,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此次研讨课上,青年教师们过硬的素质,如语文教师的旁征博引,外语教师的地道口语,化学教师的缜密思路都给在场教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为此,很多学科课程目标都把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做事作为重点部分。 

    在新课标的此种要求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便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历来是老师讲学生听,但一言堂型授课方式长此下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关于教师角色问题,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各界教育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在新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均为主体,即“双主体”,双方同时驾驭课堂。但更具可行性的说法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官,冲锋陷阵的则是学生。教是为了学,作为指挥官的教师只有调动出冲锋者的冲锋热情,冲锋者才能轻松攻占知识的堡垒。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但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 

    新课标中提出,“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模式,许多课堂都增添了学生亲自实践的环节。如理科课堂中令学生亲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并通过理论学习去验证结论;文科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感受、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次研讨课上,有些英语老师在讲到中西方礼仪差别时便让学生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表演小品,在表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辅助教学手段的适当应用是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当有些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实践解决时,许多老师借助了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此次研讨课中,化学课堂上,通过形象的三维动画展示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英语课堂上,教师用电影片段呈现西方文化等等。这些做法无疑增添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其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如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学习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社会科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更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于是“构建和谐课堂”便成了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此次研讨活动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研讨课上,所有的课堂氛围都极为融洽,这首先是因为教师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平等,学生才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尊重”的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还是要及时指正,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忘鼓励,使学生乐于接受指正并愿意继续参与教学活动。如英语课堂上,学生在表演小品时,由于对于中国餐桌礼仪的表现有些夸张而略显粗鲁时,教师便善意的提醒学生要更注意表现出中国“礼仪之邦”的特点。这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表演个性。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这是研讨课的又一特点。高中生的心理仍然不够成熟,“玩”还是他们的天性。于是有些教师便用“游戏大比拼”,“力量大比拼”等形式“包装”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研讨中,“语文课上是否应该使用多媒体课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有专家队为,语文课上应该体现出纯文学的魅力,使用多媒体会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但笔者认为,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科特点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从情感上讲,如果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令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愉快地接受知识,那么恰当使用课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而音乐、画面,声音的完美交融未必不是对文学意境的完美表达。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探讨。 

    总之,此次研讨活动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之处,而十几堂课,不过呈现出一些教学过程中的代表性问题。如何把研讨的成果落实到常规教学当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推行新课标,构建新课堂,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语文青年教师  
   上一篇文章: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
   下一篇文章: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