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孙凯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2.12

    四、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发扬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成了新、老教师都碰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学分认定的内容。 

    由于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要求描述不是非常具体,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校化学教研组编写的高一上学期教材配套作业,供不同起点层次学生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或重组后选用。另外,校化学教研组还将根据以上原则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2.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模块1中的第二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周期和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我校化学教研组新课改成果展示
   下一篇文章: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