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我与实验园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张玉芹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6.05.24

    1997年6月任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工作。校长王兆和、党委书记谢艳珍、常务副校长关俊奇和副校长刘朝忠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我们在实验园耕耘着,收获幸福,干事业,风风火火。实验中学几届老校长,传承学校办学思想,姬庆生、朱锡杰校长对我影响很大,二位专家学者型的校长,让我领悟到怎样做一名好校长。每年几乎无假期,因为一年一度的高三教学无法休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志,我深感责任重大。教学工作坚持民主科学管理,不断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校以管理为先导,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使师资队伍培训经常化;以课改科研为重点,使教研科研系列化;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教学效率最优化;以督导评估为保证,使教学评价科学化;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使育人观念现代化。

    坚持“四优化”教学管理:①优化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每个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现。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真实的组成部分。把知识融入生命,使学生都能带着能力走向未来。②优化教学过程。课堂要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要有师生感情的融通;课堂要有师生创造力的发挥;课堂要有学生知识的再生。③优化教学方法:教师教学呈现职业特征,留下享受之感;发挥个人优势,留下敬佩之感;创设情景氛围,留下动情之感;凸显学科特色,留下增知之感;赋予辩证思维,留下信服之感。④优化教学管理。我提出“紧衔接、密结构、快反馈、活方法”教学过程。在年级组小循环岗位责任制下,强调“素质培养求能力,教育教学求质量,年级管理求效率,班级建设求特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赞誉。我校高考年年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省市“状元”,重点率95%,省本率100%。升入清华、北大最多达34人。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连续三年获国家金牌。每年有20多人,保送到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创新教育成果显著,有80多名学生获国际、国家、省、市创新大赛奖。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全省起到了实验性与示范性作用。升学率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而是重要标志。每学期均有省内外很多所学校领导及教师到我校参观学习。在全省有很好的影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提出加强教师的“一功”即教学基本功;“六课”即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听课、诊课能力培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六个板块培养体系:①师德修养——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职业,也是一门专业,更是事业。师德比水平更重要,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②思想观念——以更新教育观念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③知识构成——以丰富自身素质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学习。④能力结构——以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为核心的技能学习与训练。⑤教育科研——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为核心的教育科研理论学习。⑥教育技术——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学习与运用。教学管理确立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四个特色:双语教学、创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外语能力等特色教学研究。通过《教育信息》,建立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的窗口,教师论坛的平台。起草了《辽宁省实验中学2001~2005年发展规划》。

    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四高”:教书育人要有高度责任感,教育教学要有高质量,教育研究要有高水平,管理要有高目标。大力提高教学水平,做“三能”教师,建立l+1+l=教育+教学+教研模式,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好德育工作,既能教好课又能参加教育科研。积极开展“教学百花奖”和“园丁杯竞赛”活动,促进学校多出名师,以名师促名校。自2002年启动校内“名师工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提高了教育质量。

    任教学副校长以来,热衷于教育研究。提出“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学识”。教育科研对学校的教育决策有参谋功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信息,提供理论,提供典型,提供教研依据。我提出教育科研l+l+l模式,每位教师能上一门必修课,又能上一门选修课,同时还能主持参与一项教育科研实验,做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我主持国家和省科研课题七项,并取得一定成果。系《辽宁省高考科目设置研究》课题组成员,起草了《辽宁省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种可能的走向及利弊分析》,最早提出“辽宁省2006年实施的高考科目设置和会考方案”的建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八荣八耻”教育学生
   下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