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论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铺陈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董维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7.06

    3.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历史人物
    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由于篇幅所限,人选教材的只能是从中节选片断,而片断文字只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如果不把与之相关的资料交代清楚,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比如先秦历史散文中,刻画了一系列“明君”的形象:齐威王、勾践、秦孝公、楚怀王……不一而足。于是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古代的君王是毫无缺陷的,是完美得接近神灵的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查一下资料便可发现端倪。就拿最善于纳谏的那位“齐威王”为例,这位“明君”刚刚继位时曾经整天喝酒,听音乐,不理朝事。他虽肯纳谏,却有一个嗜好:只喜欢猜谜语。所以只有像邹忌这样采取讽谏的方式,意见才能为其所接受。这样一来,几千年前的君王们便从神坛上走下来了,而人物也不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而变得有血有肉,也符合历史真实了。
    4.有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了解文章的作者
    一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和作者本身的经历密切相关。有些时候,文章的主题会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相悖,此时如果不把作者的有关资料交代清楚,学生们就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内容。比如在六朝时期,崇尚玄谈是社会的主流,慨叹生死,宣扬鬼神是文人写作必涉的题材。而东晋的王羲之却偏偏相反,对玄谈之风大加批判。是他本人思想超前,还是他天生另类,充满批判精神?而当我们了解了他当时的经历之后,就不难理解:一个正处于生活顺利、仕途得意之时的人自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生活态度也必然是积极向上的。这时的他来批判“玄谈”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
    5.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学科之间的综合是高中教学的大趋势。如今学科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许多时候文言文教学过程也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过程,所以,在教授文言文的同时,我们还应灌输给学生以正确的唯物史观。一个人,一件事,固然可以暂时地缓解局面,但规律毕竟不可违抗,历史还是要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下去。春申君黄歇固然可以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来说服秦国对魏国暂停进攻,而在渲染春申君忠君爱国、口才超群的同时,也不该忘记告诉学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论他如何努力,秦王毕竟还是要统一天下。秦始皇因为暴政失去了天下,其行为固然可恨,但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王朝却是功不可没。这样,在一个纵向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学生们才会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历史,而不至于产生形而上学的片面史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走向绝对化。
    6.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已构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精神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好的发散思维习惯,从文言文教学这一层面来看,适量的背景铺陈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是课文中交代的结局,而这以后的故事就是纵虎归山,最后自己被逼乌江自刎。那么如果当初项羽一怒之下杀掉刘邦又当如何?陶渊明高歌“归去来兮”,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我们从《归去来兮辞》中解读出来的内容,但他却也并非从来就洒脱如斯。若是没有几次做官遭遇挫折的经历,他的思想又将归向何方?这都是一些比较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在学生对文章前后的背景作全面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提出。而当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时,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被激发出来了。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其实文言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正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放置于合适的背景下方能凸显其魅力一样,适当的背景铺陈也会使文言文的讲授更富有趣味性,更富有历史感,使看似难懂的文言课文平添许多魅力。当然,背景之于课文,亦如绿叶之于红花。没有绿叶,红花不美;喧宾夺主,亦非正道。比例得当,恰到好处,方为上者。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文化寻根--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弘扬
   下一篇文章:我爱我“活”的课堂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