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流传甚广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对这种读书观的最佳诠释。对许多国人来说,读书虽然具有涵养气质、提升情操的作用,但是今天成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外在的,如金钱、相貌、穿着等,很少有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有时间人们会和朋友聚会、打麻将,会到美容院做美容,或者出去旅游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目光。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国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虽然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不大,但是一些人却钟情于网络阅读,因为网络阅读具有轻松便利快捷的特点,是纸上阅读难以相比的。 总之,很多因素造成读书的人不多。但是,谁又能否认阅读是人的智力和情感发展的最佳途径呢?
三、至乐莫若读书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喜欢读书,留下了启迪后人的名言。《颜氏家训·勉学篇》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伏尔泰说:“读书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的生活。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如果问“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增广贤文》说“至乐莫若读书”,能够认同这个的人恐怕不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用寥寥数语将读书的乐趣娓娓道来,虽不尽完备,亦让人对读书产生无限向往。 现代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理解,以为读书就是学习。其实,我们不能否认读书就是学习,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英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家马考雷曾经权势显赫,家财万贯,名闻遐迩。然而,他在自传里写到,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书本里度过的。读不同的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感受,使得我们有不同的收获,引导着我们不断走向成熟。书,是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河道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书,是一把启迪知识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寻找到许多宝藏;书,是一位知识丰富的老师,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帮我们释疑解难。书,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在我们的内心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书的海洋中,我们明白了道理,锻炼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书把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天地带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它将随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书籍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秘鲁有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看似软弱的办法:给他们放了三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读了这些书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缓解。这可能是个特例,但是大凡有成就的人,谁不是读了很多书呢?读书的益处是超乎想象的。益处大,收获多,自然乐趣就多。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书上油墨就足以让他们的思维云游到足迹以外的另个时空——其中有知识、喜乐、忧伤、欢笑,最重要的还有智能。是呀,做什么能够比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多呢? 有人说,教师是社会上最需要读书的人。普遍认为,读书可以更新知识结构,可以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读书能使教师胜任教学需要。但教师读书更深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生境界和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进入教育,需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教育信念。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通过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许多人就是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教育大家的书籍来建立起自己精神家园。“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能改变教师的人生,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读书能加深对教育的智慧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实施水平,多读一本书,就能多一分智慧。读书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将读书从口头决心化为实际行动,由一时一刻的应付变为一种教师必备的生活方式,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其报偿将大大超乎我们的预期。 作家赵丽宏在《读书是永久的》一文中说:“有没有资格和机会享受读书的快乐,是文明和落后、高雅和粗俗的一个分界。”希望大家,无论你是不是教师,都热爱读书,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快乐,让读书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为什么不读书呢?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