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角度,讲台就是舞台,铃声响起即剧幕拉开。只不过课堂是个更大的舞台,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人情入境,一堂好课往往是教与学融为一体,学生在情景探究中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最终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精心的课堂设计无疑起到了剧本的作用。课堂每个环节的位置、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都要经过细致的思考。教学设计围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中要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养,注重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上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人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学模型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颜色,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达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本课来说,有以下体会: 一、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线路:生活_化学_生活。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人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再过渡到物质化学性质 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的直接兴趣是第一位的,只有激发起直接兴趣才能坚持抽象知识学习兴趣。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后及时与现实生活事例结合,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时候.就能使兴趣持续,从而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认识学生解决某些新知识的能力与其具备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必须要时时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立“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差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微观机理的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帮助很大。 四、在本节课中,将灼热的铜丝螺旋插入乙醇溶液中会在铜丝螺旋上产生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变化,细心的学生会观察到这个实验现象并产生疑问,这是由于生成氧化铜的厚薄不一样,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不一样造成的。这么漂亮的颜色给学生提供一顿全新的视觉大宴,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学生的实验探究,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很高的重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做中学”远比教师只做演示实验印象来得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些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化学。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须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