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百花奖讲课大赛上我上了《走进对联》一课,课堂上1301班回答问题积极,反响很好,很多老师也在课后的很多场合向我问起关于对联的很多问题。显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联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一切也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民族化的思考: 何谓语文教学民族化? 语文教学民族化。简言之,就是力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呈现中华民族语言特色。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学生所学的语文,从他学会说话的时候开始,接触的就是语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他不是一张白纸,是在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同时我们的语言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民族化的色彩,这种只有汉语才有的色彩、其他语言不具备的色彩,必然也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影响到语文课堂的一些特点,因此,语文课堂体现民族化有其必然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民族化? 一、基本原则 (1)批判地继承: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体现民族化,就必须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潜能。一个基本的办法是从中国文化找寻营养。从五千年的文化中汲取能够滋润语文课堂的语文因子,以此为基点,进行创新,加人现代教学理念。 (2)适当地拿来: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我们自然要批判地继承,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还应从其他文化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所以,我们要在打破传统中发展传统,使传统及传统所培育的人能够适应并创造现实和未来。 二、基本做法 (1)强化阅读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阅读是最基本的途径。强化阅读可以从教学生读《四书》《五经》开始,这个过程可以在初始阶段放慢一些,这一点,在我国台湾地区开展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在配合读经的同时,教学生阅读简短的古文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对对子(在教学百花奖课上,我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接收情况,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点浅近的古文字、古音韵知识(国学中的音韵训诂学等),当然具体尺度可以灵活把握。此后,可以加大深度,在阅读训练的范围以经书和古文为主,加之以唐诗宋词、明清随笔等;而阅读训练的原则是文道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古文中的某些古人理论观点,我们要把握前面提到的批判继承的原则;而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是熟读、精思、博览,从这样的方法出手;这一阶段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古文选注评点本,《古文观止》等都可以。 (2)强化写作 除了阅读,在写作方面,也应强化。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可以适当强化写作练习。首先,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重,也就是说在义理辞章方面并重,从传统文学中汲取写作营养。其次,作文训练的步骤是先“放”后“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放开想象力,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练严谨。最后,作文训练的方法是多作多改或多作少改,多作指多写成篇的文章,多改指自己多揣摩自己的文章,勤加修改,是自改;少改指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文章改尽,要留有余地,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自尊心。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于语文教学民族化的一些肤浅理解,如果想深入践行这一理论,还需教师从更多方面人手提高自己,如加强本身的古文功底等,不过,既然明确了方向。之后所需的就是付出努力了,语文之路,民族化之路,任重道远,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