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新闻来源:教育信息   新闻作者:赵倩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张禹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1.04.06

    汇报课已经结束,我很荣幸成为此次汇报课的一员,现对本节课的个人反思如下:
    一、课程设计初衷  
    本节课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材首先通过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摆出少数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在结构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内容上涉及经典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经典实验课是很枯燥的,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学生就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只是通过学习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结果,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韵知识形象化,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我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人科学探索的世界,使学生自己担当科学家去设计实验解决科学问题。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环节 
    1.介绍背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分析经典实验,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 
    (1)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首先直观的向学生展示格里菲思所用两种肺炎双球菌图片,并依据外形分析二者的区别,再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四组实验的结果。提出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一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艾弗里等人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并没有继续实验探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于是请学生依据所学讨论设计实验来探究转化因子。之后介绍艾弗里的实验方法,肯定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逐步剖析经典实验,得到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但在当时科学背景下。大多数的科学家并不能接受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
    (3)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展示l2噬菌体显微镜照片,回忆噬菌体的生物类型以及特点,进而阐明其结构特点,同时介绍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探究两组实验,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体内,
是遗传物质。 
    3.借助媒体手段与设疑讨论分析,突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通过课堂不断的总结,使同学掌握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学习设计实验的方法以及对于元素示踪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在整个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精神的学习。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做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从介绍背景人手,故事性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和遗憾。比如,分析总结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后,我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科学家来找到证明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提高。但是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是那么彻底,因而影响了思路,如果给与学生适当的启发,帮助效果会更好。还有,课堂语言不够规范,.由于紧张还有口误的地方,需要继续努力,在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通过本次汇报课,让我成长很多,懂得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尽快成长。

 

   上一篇文章:发挥教研组作用,打造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下一篇文章:一节“完形填空”课引发的思考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