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推荐 

语文被拒考的隐忧

新闻来源:教育信息   新闻作者:付攀登   责任编辑:王慧   新闻录入:廉姝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0.05.05
    2010年3月,上海市六所高校进行了自主招生测试。其中的四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设置语文考试。不管这些高校基于怎样的考虑,又作出了怎样的解释,该事件所折射出的人文取向仍让我们深深忧虑。
    这件事以后,口诛笔伐的文章可常常见诸报端。或许有人认为这些批评只不过是一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评论,四高校的行为也仅仅是四高校的行为,没有必要如此的大张旗鼓。但是,我想是很有必要讨论乃至是激烈争论之的,因为四高校的行为不是某一家某一户的个体民间行为,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行为乃至官方行为。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与基础教育对接的高等教育的选拔。目前的直接模式就是应试。换言之,考什么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什么。这种被动的无从选择的选择让中学和中学生只能服从。因而,四高校的行为就不再仅仅是自主招生测试的问题,而是中学的教育方向和中学生学习方向的问题。理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确关注这一事件、激烈的争论这一事件的必要性。
    可以这样说,四高校的行为是有方向偏差的,而这种方向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语文的认识差异:语文是什么,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语文和英语都是工具学科,而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远高于英语水平。英语在中国人的认知范畴和使用范畴中属于工具或许是无需置议的,但语文仅仅是工具吗?《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徐明稚校长的表述中是明显缺失的。这种认识的缺失以及所带来的方向性偏差隐忧颇多:语文可能会被日益的边缘化,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会被日益消解。
    语文不仅是听、说、读、写,而且是民族文化传递的主要媒介方式。自幼而长,接触、渐染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语文课本、语文课。其中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起到一种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不考语文就可能把语文边缘化,语文人文教育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一个民族,其民族文化应是其核心力。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其间既有辉煌灿烂的伟大,也有命途多舛的苦难。每一次民族的大苦难、大困境,如更迭分裂、外族入侵,或许会让我们的民族呈现暮色西沉的衰颓的绝望,但每一次我们都能在近乎绝望的如磐风雨中以黄钟大吕之声再一次震响于世界,完成一个民族的破茧成蝶的重生而日红东方。是什么让我们完成一次次民族的突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源脉奔流千古之力;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实现民族的涅粲?是仓颉文字紧紧聚合四海八荒之功。文化的伟力一至于斯!!目前语文的困境其实很多,如果被拒考的范围不被遏制而一再扩大,语文向何处走,文化怎样传承,聚合力怎样延续,其后果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自20世纪初,我们始终追寻富国强民的梦、民主救亡的梦、民族自强的梦。时至今日,如果我们给文化的传承带来自掘坟墓式的威胁,让民族文化趋于虚空,是否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呢?
    另外,一个民族,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印痕,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心理标志。既然我们已不可能一如古人那样将传统经典作为学习的主业,民族特有的文化 心理的形成就要依靠我们的语文。况且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一直在探索中,是亟待加强的。
    我们不能将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人的理智和情感的精髓弃如敝履,我们不能只有一个科技发达、社会发展的外壳,我们不能在历史的坐标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我们不能!如果不居安思危或者说是居危思危,孝子贤孙已然成为的贬义就将无法修正,夫子的仁爱就将成为虚伪的糟粕。到那时,不肖子孙恐怕就不再是谦逊,而是实实在在的实有其事了!
   上一篇文章:试论“回归文本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文章:语文,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