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从历史走向未来
——从历史走向未来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毛若丹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6.08.24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为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6年9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面对进一步深化的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尊重规律、实验为本,认同科学、扎实前行”。新课改是继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程计划后的进一步全面改革。从2000年开始我校持续不断地认真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当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作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上述理念,对“教师是信息源”,教学唯以知识为本的原有理念形成革命性冲击,由此带来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根本性改变,这为我们迎接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先进性教育理念的注入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在新的改革面前处变不惊,信心十足。这是我们从研究性课程开设中获得最大收益,也是实验为本办学理念的成功践行。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通过何种课堂教学方式完成培养出有高尚人格、有健康身心、有创造精神充分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崭新的理论和有效的途径。基本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然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告诉我们“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改革的实践呼唤新课程体系的出台。新课程、新课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与我们不期而遇了。 

    二、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新课程改革是在“怎么教”的基础上,解决“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实现巧妇与米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成为“指令”,是“专制”的一方;教材成为“圣经”,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机械、沉闷。教师的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对天经地义的备教材,讲教材、考教材模式提出挑战。传统意义上的以“文本课程”为教学的惟一,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 

    新课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机的材料,明确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和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的基本观点。第一,新课程的理想与灵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独特性基础上的发展。既要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发展的机会、发展的潜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空间,又要对学生充分尊重,教育教学是灵活、多样和有选择性的。第二,超越书本,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改变“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第三,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第四,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教师要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学习气氛、学习环境,要有宽容的态度。把尝试犯错误的机会留给学生。第五,加深理解,学会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一种比较好的理解状态下,师生之间和谐共处,人的智力活动水平才会提高。第六,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在课堂上教师以知识绝对权威的身份传授知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师生相互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要求。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我与实验园
   下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