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正是这一迫切要求下的新生事物。它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为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 l、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固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也需要生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活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不断地提高生存质量。《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你不可能从仅仅改变外部的生活条件中找到幸福,正是人们学会控制内心的经历,他们将能够决定他们生存的质量。所以至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越来越引导人们从关注人的外在的物质生活走向关注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较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邱吉尔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不允许有爱因斯坦自称的那样‘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出“守业型人才”。“守业型人才”不能承担创业的大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不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学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