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它是历代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劳动生活,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而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唱形式。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歌浩如烟海。中国的东北山环水绕,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一片神奇、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她滋润着关东万物,也孕育着独特的关东文化。所以根植于黑土地上的民歌也就多姿多彩,独具特色。《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一、东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l、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又创作出许多唱翻身,唱解放,歌唱领袖,歌唱共产党,歌唱自由幸福生活的歌曲。如:《新东北风》、《翻身五更》等。
在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哈腰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如:《姐妹上场院》、《卖饺子》、《生产忙》、《气死龙王》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及地方习俗的歌曲。如:《摇篮曲》、《瞧情郎》、《反对花》、《回娘家》等。
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乐观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的喜与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新货郎、瞧情郎、乌苏里船歌等,可以说每一首歌里都散发着黑土地上的玉米香,每一句歌词里都透出东北人的豪气。
2、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3、旋律上,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例如:《庆新年》

东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还有这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取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例如《正对花》、《反对花》、《翻身五更》,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②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如:《小看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③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正对花》。
有时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二、东北民歌是我国乐坛上的瑰宝
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它凝聚着东北人民的智慧,是关东人民的杰作,东北民歌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东北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民歌王郭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东北民间音乐,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同时,他又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把东北民歌和具有东北地域风情的创作歌曲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使东北地区的音乐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园地里更为光彩夺目。
2、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
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即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种音乐的基础。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两者都从民歌中吸取材料。近年来,二人转这股“东北风”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昔日在田间炕头看得津津有味的二人转,如今经过演员们的艺术加工和精彩演绎,走上舞台、走进都市、走进京城。
3、经典器乐曲源于东北民歌
独奏曲《赛马》与《江河水》60年代初问世以来,风靡全国,轰动海外,成为我国二胡的经典曲目。其中《江河水》这首乐曲是黄海怀将同名的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而《江河水》已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之中。又有许多演奏家将东北民歌《摇篮曲》、《回娘家》、《月牙五更》、《瞧情郎》分别改编为小提琴曲、唢呐独奏、板胡曲及爵士乐等,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现代化的电声乐队的发展,东北民歌又有新的演绎,为东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机。
4、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艺术家的创作
八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描绘了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塑造了北方人纯洁、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宽广而婉转。《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曲)赞颂了军人及军人的妻子为祖国守边防,甘于奉献的精神,旋律优美而细腻。还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给边防军写封信》、《辽河水从我家门前走》这些歌曲,一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久唱不衰。细细品味,旋律中都吸收了东北小调的味儿。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但是,这种艺术精髓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的创作。
新时代,《大辽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过河》、《家在东北》这些创作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无不吸收了东北民歌的精髓。很少有人会想到,《过河》这样的“调调”是出自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的笔下。曲作者李海鹰说,当时在春节晚会办公室里,他听了几段东北二人转,抓了几个二人转里比较典型的乐句,另写了几段新的音乐,最后再把它们往一块儿糅。——“解构,就这么简单”,可是给听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由此可见东北音乐的魅力与感染力。
由沈阳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是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舞蹈艺术精品。它以东北民间广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为主旋律,并以鲜明的关东舞蹈风格,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画卷。该舞剧曾在中南海演出,并先后在上海艺术节、杭州艺术周、香港“神州艺术节”等艺术盛事上演出,受到国内外舞蹈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再一次展示了关东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民歌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特色的,只一首短短的旋律,所传送的信息几乎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字,为听者留下无数想像的空间。没到过东北的人听到那特有的小调就会感到东北人的开朗与热情,离家在外的东北人一听到“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喜鹊儿/叫筝筝/好比那琴弦声……”这首亲切优美的旋律时就感到格外亲切,就像回到了家又见到了亲人。张学良将军生前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我的思念比白山更苍茫/茂密的森林遍雪野/炊烟把手扬/我的思念比黑水更宽广/土炕热呀/小曲甜/乡音多滚烫……”可见这“小曲”多么情深谊长。民歌可以穿越文化和国界,而东北民歌又何尝不是呢?
三、唱响东北民歌 激扬振兴旋律
我们不能让民歌的土壤在现代文明中渐渐板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倡导中,我们要唱响它、激扬它。
1、把“东北民歌”的内容纳入校本教材之中
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通过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和多方面的创造教育,使学生成为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突出、品学兼优,具有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编写了具有辽宁省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并把东北民歌纳入校本教材之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2、让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校园歌曲创作
辽宁省实验中学是东北乃至全国的名校、示范校。面对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学生思想变化的新态势、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更要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在彰显个性的时代,广大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地学唱歌了,他们更想把生活的快乐、成长的烦恼、人生的感悟融入到灵动的音符之中,因此极具辽宁省实验中学办学特色的校园歌曲应运而生。如《把你爱在心上》、《雷锋来过我们学校》、《夏令营之歌》、《军训之歌》、《十八岁,我们去冲浪》、《迈向考场》及各班的班歌等。师生们的创作体现了校园特色、实验特色和地方特色。我们受益于东北民歌的“精髓”。
3、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的宣传作用
为了让东北民歌及优秀的音乐作品有“一席之地”,在校园的媒体中,我们开设了“校园歌曲推广”、“音乐午读”、“每周一歌”等栏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东北人不会唱东北民歌很遗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的学生对东北民歌有了新的认识,也很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北民歌,是关东人的心声,是关东大地发展变化真实的写照,是一份特别的备忘录,他留存着几代人的旋律与歌声;东北民歌,是一座鲜明的里程碑,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但我们又敏感的发现民歌的土壤在现代文明中渐渐板结,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发展下去,让盛开在黑土地上的这朵奇葩更加艳丽缤纷,让这片神奇、肥沃、广袤的黑土地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使之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旋律中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作者:音乐高级教师
学生处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