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来说,40分钟的课堂不仅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纽带,而且是教育魅力展现的舞台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那么怎样使40分钟时间得到合理安排、使所有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参加了东北三省四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课以后,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文本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防止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本次活动中我讲授的课文是散文诗《记忆》,散文诗是一种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诗的共同特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其整体性和文学性我着重强调了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读书对感知和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止学生朗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我在讲课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我首先以文中“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各自所说的话为切人点,进行朗读指导,除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重点强调了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采取了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以及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时我以小提琴乐曲《梦飞翔》作为背景,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挚烈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散文诗的艺术美。
二、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也得当,学生也能听懂,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所以我在教授《记忆》时,努力在课堂上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协调和共鸣,以求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我觉得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就应该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因此我在设计《记忆》的导语时,力求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人课文特定情境中:“每个人都拥有记忆,但对记忆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人说,记忆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映射出自然的一川流瀑,一泓平湖,月香水影,花开花落;也有人说,记忆是一位对生活洞若观火的智者,他可以警醒找们去思索那流逝的丰韵,未了的故事,光阴的祭礼;而当代作家韩少华却认为,记忆是枝头的硕果,沙漠中的水囊,先驱者的骨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少华的记忆世界,去领略他对记忆的诠释。我通过这“入境动情”的开讲一下子抓住了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我想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和活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