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学校纵横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国学·经典·我们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王丽萍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8.02.27

    前些时候《百家讲坛》不仅火了于丹,火了易中天,也使华夏大地掀起了国学热。追溯起来,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金钱至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也迫使一些人尝试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补救之策。比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因此,“国学热”的出现,有望促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不现实的。其中,以国学来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及尝试,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完全浸润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之中的人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须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尤其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典诵读”呢?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什么是“国学”,什么是“经典”。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本指国家一级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而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传统学术。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顷向于经部。 

    今天我们所指的“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对当代社会仍具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尊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祝福2008
   下一篇文章:我校三年发展规划(2007—2009年)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