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是大部分高中学生表现出的现象。缺乏自信仍然源于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透彻的分析自信产生的原因。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本身不一定会产生自信。犯罪的行为往往需要很大的力量,你我都不敢去做。罪犯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表现出缺乏自信。原来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例如,我对一个外国人说了两句英语,外国人听不懂,或者斥责我不应该这样说。你看:我有说这两句的能力,但是,因为得不到肯定,这份能力没有变成自信。如果那个外国人按我那两句的意思给我恰当的回应,或者称赞我说得好。这样,我因为得到了肯定,这份能力就会变成自信。所以有人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什么能力或自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处理事情和得到人们的肯定,能力和自信不断地积累起来。因此,自信是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肯定而建立出来的。肯定有两种:来自本人的肯定和来自他人的肯定,最好是两者都有。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
现阶段许多家长和教师过度的将目光集中于考试成绩,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比较孩子,所以都希望孩子得到满分,或是好的成绩。如果孩子考试得到65分的成绩,家长和教师一定不会满意,可能用各种方式指责孩子,希望孩子得到100分。这样做,他们忽略了孩子已经得到的65分的成功,而非常重视还不成功的35分,长此以往,孩子总是处于一种被指责的状态,他的自信将不断消失。
缺乏自信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去做一些事情,比较常见的是害怕别人的批评。大部分人对明显或暗示的批评都很敏感。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嘲笑,害怕自己的行为受到批评,这是人们的通病。
高中学生的缺乏自信,怕别人批评这个通病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创造能力。有创造能力的人是不畏惧别人批评的,他们善于评估别人的批评,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益的东西。
五、习惯的影响
习惯是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自动调节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动。思维有习惯、观察有习惯,感觉、听觉、味觉以及人的兴趣都有习惯。高中学生已经形成很多习惯,例如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思考学科问题的习惯。养成了这些习惯,总能找到某些理由来捍卫它们,这些习惯都有可能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对我们培养创新能力产生很大的阻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