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并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 五是进一步开展德育学术研究活动,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六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和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2.家庭教育坚持以德育为主 一是构建家庭教育模式。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教研究会,积极运用校园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是建立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定期沟通"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 三是加强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社会教育坚持整合教育资源,创设德育的综合平台 一是利用社区活动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辐射作用,建立学习化社区。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宣传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确定教育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四是配合有关部门,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 (四)树立三个理念 1.树立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理念 传统德育重在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建立,在道德教育领域,更加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的理念,这种理念的确立使德育从重“教”走向重“学”,同时,师生关系也发生_『重大转变,即由教师主体、主导,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强调尊重、接纳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对话,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对于教师心目中的“差生”,要对其充满希望。 2.树立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重视体验的理念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重心是:德育回归生活、德育尊重学生成长需要,因此,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德育不能凌驾于学生的生活。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学校德育要积极营造四种生活场景,即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同时,重视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军、学农、学工、心理剧等)。 3.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 在道德方面,与智育最不同的一点是:有德无德有时往往与年龄大小无关。因此,在道德教育方面,要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尤其是教师要树立终生修养的习惯。 (五)重视四个方面影响和四个德育渠道建设 所谓四个方面影响,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与媒体网络对学生道德生成的影响。在这四个方面当中,学校教育为主导,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媒体网络等对学生道德的影响对学生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针对这四个方面影响,我们提出四个德育渠道建设,即学科德育、德育队伍、电子德育和构建德育实践活动平台。 1.学科德育:在学科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科德育渗透,“每一学科进行得彻底,都是一次很好的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同时,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生命点亮生命的事业。 2.德育队伍:在德育队伍建设当中,最重要的便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动力源,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因此一定要重视班主任的培养,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 3.电子德育:即关注网络传媒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建立网络德育基地,建立网上精神家园。 4.构建德育实践活动平台:我校德育实践活动平台由下面两个德育模式构成,即“双成+创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四三二二一一”工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