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越具体、教学活动安排越合理,操作性越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1、教学目标的表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二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2、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例如:通过观察(条件),让学生(主体)能总结(行为动词)出幂函数的性质(表现程度)。通过钠、镁、铝与氧气反应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主体)归纳(行为动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表现程度)。 3、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国家课程标准大体上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表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由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一书中均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四、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2007年3月中旬至今听了许多课,有很多感受,谈几点很不成熟的想法。 总体上看我校教师的基本素质都很好,教学语言准确、简明、无语病,教态自然,亲切,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易于沟通,动作熟练利落,师生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得当,课堂教学容量适当,驾驭课堂能力强。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特点,并能体现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备课充分,能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方法得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依据“新课标、新理念”愿提出以下几点与老师们商榷,并恳切希望老师们提出不同意见。 首先,我觉得教师教学的重心要下移,要变传授、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一言堂为动态的信息交流,变满堂灌为给学生留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思考、设计和开发。 其次,要注意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如朗读、背诵、书写、解题、回答问题等都属于学习行为范畴的内容,这是一个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从教学目标角度看也应是教学行为目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朗读、回答问题声音要宏亮,书写姿势要端正,解题格式要规范等。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习兴趣是否浓烈、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主动等)。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设疑、巧问、互动,从而能引起学生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的浪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特别是新课的导入,可采取开放的导入,即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直接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以激发。 第四,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关注课堂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即学生们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与教学花费时间之比。只有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常说的1+1大于2。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