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举行了新课程“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有幸作为生物教研组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参加这次活动的经过与体会。
一、选题与准备
这次研讨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展示我校新课改的成果,要求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上课,根据上课进度选题,当时生物(必修三)已经讲到了生态学这部分内容,我只能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两个课题上选题。生态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比较多,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去体会、去想象。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并且能量流动融于物质循环当中,相对于物质循环内容要多一些,能联系起来的生活实例也会多一些,而且这节内容还涉及到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是高考的一个重点。物质循环这一节,新教材有所删减。只要求学生掌握碳循环这一实例,用一课时来完成会显得内容比较空洞。所以我选择能量流动这一节。这个课题包括三个重点内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3.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其中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应当作为重点,前两个知识点是学习它的基础、而它是前两个知识点的升华,同时它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环保意识。
二、课堂设计与实施
生态学的内容着眼于宏观世界,虽然你置身其中,但你却没法洞察其全貌,学习起来既抽象又枯燥,开展探究式教学难度很大,进行实验教学就更不可行了。那该采取什么形式的课堂来教学呢?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把枯燥的概念变得有意思,既能把课堂激活还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呢?这成了当时我面临的最大难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面对这种不能以探究或实验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创办一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又能学会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的课堂组织形式才是最好的出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我采用了“讲授+比赛”的课堂组织形式。具体设计思路是:首先以某人因意外流落在寸草不生的荒岛上,而且随身尚存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千克玉米为话题,让学生探讨:为使此人维持更长时间来等待救援,他应该如何来吃这两种食物。并顺着学生的讨论将他们的思路引到能量的变化上来,并顺势向大家介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特点。整体思路是:先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能量在其体内的变化,再分别以一个种群和两个存在直接营养关系的种群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能量在一个种群中的变化及在两个种群之间的变化,最后再上升到生态系统这一层面上探讨生态系统各营养极之间的能量变化情况并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接下来再以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研究为例引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并介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然后进行练习。这是这堂课的讲授环节,用时大约20分钟。接下来进入比赛环节,具体操作是: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组,两组之间进行比赛,第一关是分别给对手选题让其派代表作答,第二关是抢答。整个过程中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的职责是引出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与总结。比赛环节所采用的题有的涉及能量流动效率的计算,有的则是生态农业的实例。比赛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引导并总结出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完成这堂课的最后一大重点内容的学习。最后小结并以草原的合理放牧为引导,呼吁全球“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结课。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