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的课堂中,孩子有了产生创新想法的环境。作为优秀的教师不光要营造这样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权威”,中国的家长也常常教育孩子听教师的话,往往教师说什么,学生就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
“权威”对于创新来说是很大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涉猎不到的方面,作为教师遇到的问题会更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更多。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勇于承认自身不足,打破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让学生感觉到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自己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想法和动力。
当承认自己不足的时候,学生并非会鄙视老师,而是感觉到的老师谦虚谨慎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情感的交流。
第三,可以逐步深入,引出课堂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
现在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引课→讲授→总结→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所要讲授的内容学生了解较少,或是很直接的引导学生得到所学知识,学生没有思考空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教师可以以一个宽泛的话题拉开课堂内容的序幕,然后在同学们提出想法的过程中,逐步缩小话题,最终停留在所要讲授的问题上。例如:这堂课的真正内容是生物内容的伴性遗传,但是可以用“男女有哪些方面的差别”这样的普通问题开头。
这种技巧的好处在于,学生会马上把关注点放到所提的问题上,因为这样的问题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见解,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讲授,这样学生就会受到课本里的、相对有限的知识内容的约束,产生思维定式。隐含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将问题的设置由宽泛到集中,来自不同角度的新奇点子就会脱颖而出。
这一技巧最为重要的就是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创造的空间,所以课堂开始的问题就一定要设计得有发挥空间。例如:这堂课要讲授的内容是《孔雀东南飞》,可以在新课开始和学生谈谈“自杀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这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
第四,角色扮演,从特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