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说不尽的新课标
第十六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课有感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09届13班 许桉硕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8.01.14
    11月2日,在鞍山一中举办的第十六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中,我有幸讲授了一堂研讨课。准备研讨课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过程,而四位青年教师同时以不同的方式讲授同一篇课文,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观摩研讨课自然很受启发,课后的专家评课更是对新课标作了鞭辟入里的诠释,令人受益匪浅。 

    新课标之“新”,很大程度上表现于课堂角色定位的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似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能一言堂”,即教师应该更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建构活跃的课堂。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活跃?而大量的学生活动背后,教师又应该作为一种怎样的角色而存在呢?一堂课形式活跃的同时,在授课内容上挖掘到如何的深度才算是合适呢?这一系列问题从新课标提出直至现在,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此次活动中来自专家的声音,似乎令我凌乱的思绪少了一些纠结。 

    思考一: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活跃? 

    有专家提出,在课堂上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所谓“令学生动起来”是指显性的“动”还是隐性的“动”?显性的“动”自然表现为学生踊跃的举手,站起来发言;但如果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学生马上不假思索的举手,那么这种“动”就将流于形式化。试想,不假思索便可得出答案的问题又有多少探讨的价值呢? 

    美国一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索,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也就是说,显性的学生发言背后,实质上是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去研究问题,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团队精神。 

    思考二:教师应该为课堂做些什么? 

    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教师即便没有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出好学生。每年的高考成绩似乎都可以印证这一点——在许多师资力量并不强大的学校里总会出现一些高分的学生。但是,这种理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显然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师如果没有精深的知识储备,想要运用自如的驾驭课堂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便最后能够培养出高分学生,在高分的背后,学生恐怕也会有其他方面的缺失。 

    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很难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在授课之前,教师必然要作好知识方面的充分储备。不过,传统的“学生若有一桶水,教师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说法显然误读了学生作为有思想的主体的事实。教师不是知识的倾倒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令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效果一定比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好。 

    因此,我想教师最应该为课堂做的事情,就是经过精心准备,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作出最有价值的提问。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会引出有价值的观点,而问题的设置,未必要预留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新课标背景下,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惟一的,而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课堂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考三:对于课堂内容的挖掘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迎接教育改革的春天
   下一篇文章:这样的“指挥棒”要得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