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综合探究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综合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是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目标。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的投身到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来,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查资料、写论文。
三、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教学研究活动是构建课堂教学、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过程的机制。教学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结构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质量的保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对课堂教学形成规范与制约、影响与渗透、构建与保证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过去的许多研究成果与新课改不相符合,而借鉴的东西又很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教学问题与困惑成为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不足以应付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新课标精神把握程度不足以应对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与研究,形成了新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新课程工作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发展主体思想,主动地去探寻课程的实施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师科研的素养,加强与本学科同头教师的交流,以解决问题,实现教研与教学共同发展。
四、教学训练内容与训练模式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在教学的训练过程中,目前存在着的困惑是应该怎样训练学生、怎样应对考试的问题,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新课程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训练的方向,作为在高考引领之下的教学,必须考虑到高考的导向作用,必须为学生的升学创造基本条件,因此训练的方向成为构建新的教学训练模式的首要问题:二是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之下,政府主管部门的考试政策的不配套的问题,造成训练的框架和形式处于一种无法定位的状态之中。辽宁省的高考方案至今仍没有出台,增加了教学的训练的不确定性。学生目前心理对文科普遍不重视,其他学科课业负担又较重,所以不可能大量训练学生。学生的训练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实施新课程、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配套工程,关系到学生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训练的方向和模式还不明确的状态之下,高一的教学训练,我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策略,并且把它作为教学发展的基础。在方向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作为核心,坚持以教材提供的训练模式作为依据,以课程标准提供的能力体系作为结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以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给教师、学生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空间大了是好事,可教师们如今还不具备那样高的创造补充课程资源的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从2007年高考山东文科综合的试题来看,选材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许多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格式化的答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例如第29题(5)“请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
五、传统教学观念与新课改教学观念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