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东北三省四校第19届青年教师研讨活动在哈尔滨师大附中举行。磅的学科是语文、数学和地理,地理课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几个月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本着“同课异构”的理念,三省四校活动为我们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赫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总结教学经验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不同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背景及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各校老师分别采用了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教学设计个性绽放。风榉样。通过本次上课的亲身感受以及观摩其他三所学校老师的授课过程,自己颇有收获。 首先,简单谈一下我本次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在导入上采取观察实验现象的方式,通过观察现象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在跃的氛围中顺利引人热力环流定义,从而导入课题。 2.在讲授新课时,我没有直接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而是先铺垫了有关气和等压面的内容。通过讲解理想状态下气压的分布状况,让学生理解受热均匀时没有发生大气运动。进而过渡到冷热不均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在讲解形成过程时,我恰当地运用了动态课件,采取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共同完了原理部分的学习,整个过程学生认真思考、思维活跃。在讲解空气垂直运动时,我还誊了暖气与冰箱气流运动方向的实例,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地理”的乐趣。 4.理论服务于应用,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我通过分析城市风、海陆风与山谷风三个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应用。而分析“海陆风”时,通过创设:来当导演”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气氛热烈。由于山谷风的分析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我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顺利的完成了整个过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深化对热力环流应用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5.最后以自创小诗作为本节课的总结,并布置“生活中热力环流的实例”这一作业由兰课下思考完成。 总体来说。本节课整体流畅,强调充分,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时间把握也很好,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导人的现象观察和最后的作业布置,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又葺问题走,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生活中的地理。但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又使掌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了很多经验:鞍山一中的于文喜老师,教学风格严谨,运用数学氡法绘制等压线,从而展示和总结规律,理性很强;东北师大附中的赵晓燕老师从概念、条件、过程人手,逐步深入,条理清晰,引导学生认识热力环流现象的产生过程,大大受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而哈师大附中的王凤刚老师,充分利用探究去组织课堂活动,以“科普小实验”的视频短片引入,有效利用自己设计的学案设置梯生问题。学生参与充分。在对比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反思到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和遗比如学生的探究活动还不够深入,自己的课堂把控还不够成熟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不攻进和提升之处。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很幸运有机会参加三省四校的研讨活动,它成为我成长和进步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地学科组的每一位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指导,使我明确了今后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方向,励我进步.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