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新闻来源:语文组   新闻作者:语文组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张禹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0.10.12
    语文课改的推进和深化,把语文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专业成长和发展、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等问题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最流行的说法是:课改要成功,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专家的观点是:教师发展就是教育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路上究竟该怎么走?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热点话题。说真的。哪位语文教师不希望专业发展?哪位语文教师不希望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但是,敢问路在何方?  
    一、知语文:奠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所谓“知”者,读懂也。“知语文”就是要读懂语文,就是要把握其基本要义。唯有此,你才有可能登堂入室加入语文教师的行列,你才有资格或才有可能谈论专业发展的问题。“知语文”表面上是熟知、读懂。实质上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学科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知识、语文教学实践知识。这三类知识一般是在职前获得的。首先说语文学科知识。人职前,语文教师都在不同阶段学习过语言、文学、文艺学、写作学等学科知识。其次说语文教育知识。人职前,语文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这些课程本应交给教师们语文教育知识。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课程目标落空。再次说语文教学实践知识。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书本知识,一类是实践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一部分是在教育实习阶段获得的,一部分是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获得的。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科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它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内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得或习得的。所谓学得。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同伴学习获得的。这类同伴有两类:一类为本教研组的老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备课上课,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专业能力;一类为领袖级同伴,现在时兴“名师工作室”,上海的程红兵、陈军工作室,北京的郑晓龙工作室都聚集了一批语文精英。这些精英在名师指导下的实践中不断获得专业能力。所谓习得是指语文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总结逐渐形成的专业能力。  
    3、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是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说真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至爱语文教育的“于漪们”;也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们;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职业的教师们。“于漪们”会情笃语文教育,视语文教育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把语文作为维持生计工具的教师们也会尽力教好语文。视语文教育为自己的一份工作;误将语文教育当职业的教师们会努力教语文,视语文教育为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无意批评第二类、第三类语文教师,但是我们要褒扬第一类教师,因为他们才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脊梁。钱梦龙先生在他的《蝶恋花》词中写道:“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钱先生解释道:“句中的‘伊’是人称代词,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指人,而是指我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一个寄托,那就是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钱先生所言表达了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的共同心声,于漪、魏书生、欧阳代娜、洪宗礼哪一位不把语文教育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专业情意是一份情感也是一份责任。  
    有了“专业知识”可以回答“懂不懂语文”的问题,有了“专业能力”可以回答“能不能知语文”的问题,有了“专业情意”可以回答“愿不愿意知语文”的问题。三个要素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当然,“知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望尽语文天涯路”。你才具备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行文至此,我们要回答读者朋友一个问题:何谓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的结论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不断发展的过程。上文讨论的三个方面只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二、好语文:拓展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有了“知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些老师已经是合格的语文教师。但是,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还必须由“知语文”向“好语文”转变。“好”者,喜爱也。我们语文界有一大批喜爱语文的教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拓展自己的专业空间。  
    1、自觉探索语文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喜爱语文的教师们总是愿意变革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老一代语文教育专家创造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教学方法,新一代语文教师也在探索“情境教学法”“对话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价值。变革教学方法很容易,但是将变革的方法定型就需要勇气,就需要理论的支撑。  
    2、自觉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经过“知语文”的发展阶段,语文教师会逐渐成熟,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已逐渐清晰。这时,语文教师就不再满足于某一课型的教学,而会开始探寻一类课型的教学,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语文教学模式。  
    3、自觉反思语文教学实践  
    “所谓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反思是对已有的教育概念再认识、对已有实践的再认识。反思不是为了回忆过去,而是为了实施更有效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一节课的再认识,反思是一种研究,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研究。  
    探索教学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建构教学模式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反思教学实践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方法、建构模式、反思实践都是艰苦的过程,没有“好语文”的信念是无法实现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正是“好语文”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乐语文:享受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经历了“知语文”阶段,发展到“好语文”阶段,一般人可以功成名就了。但是智者并不就此止步,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种人努力追求“乐语文”的境界。所谓“乐”者,以之为乐也。乐语文就是以语文教育为乐也。进入这一境界者可谓语文教育专家了。当然,达此境界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大毅力。  
    1、以战略的眼光审视语文教育之道为乐  
    所谓语文教育之道是指语文教育规律,所谓战略的眼光是指形而上的教育哲学眼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不仅关注一篇课文怎么教,一类课怎么教,而且更关注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命运,他们总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运筹帷幄,提出具有战略性的思想。 
    2、以战略的眼光探索语文育人之道为乐 
所谓语文育人之道是指语文的育人规律。用战略的眼光去探索语文育人之道是需要勇气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语文价值观,他们会将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自己的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终生。如果我们教师的语文价值观出了问题,那么将给学生带来终身遗憾。基于此,语文教育专家自觉把探索育人之道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于漪先生提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的,‘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于漪先生将“教文”与“育人”并重揭示了语文教育的精义。 
    3、以战略的眼光品味语文人之甘苦为乐  
    所谓的语文人不仅仅是从事语文教育的人,而是那些甘于把自己生命托付给语文的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语文学科就没有消停过,语文人也没有消停过,不是受批评就是受指责。而只有那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能够品味语文人的甘苦。语文人要经受常人不能经受的煎熬。欧阳代娜先生的“语文能力过关”改革实验搞了30年,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搞了30年。按照中国人的说法,30年就是而立之年。他们经受了“青灯黄卷”的煎熬。故而他们能够品尝语文教育的甘甜。  
    如果说“悟”语文教育之道是理性的东西,那么探索语文育人之道就是实践层面的东西。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语文人的自觉行动。语文人以语文为乐,他会苦苦追求,正如王国维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人”就是语文教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谈的是人们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我将其借用过来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我所谈的“知语文”是合格语文教师的标准,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我所谈的“好语文”是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我所谈的“乐语文”是语文教育专家或者专家型语文教师的标准,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但愿我们大家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扎实!   
   上一篇文章:语文教学设问漫谈
   下一篇文章:日本之行杂感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