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语文课堂的“撒网”与“捕鱼”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赵文华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7.09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我看未必。  所谓“未必”之意,在于虽“吃一堑”却不一定只“长一智”,问题的关键在于吃一堑之后该如何反思。 

    在聆听了各位评委及同事的点评之后,我对刚刚结束的研讨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这过程中我不经意地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撒网”与“捕鱼”。  一堂语文课上课之前,老师要精心的备出整堂课的思路,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此看来,教师的问题质量好坏就与学生收获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撒下什么型号的网,就会捕到什么型号的鱼!比如这堂课上讲的是《失街亭》,我的基本处理思路是通过学生对诸葛亮和马谡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分析来掌握两个人的人物形象,这样一张网撒下去,学生果然找到了鱼,这是可喜的成果。但是答案的信息在文本中非常明显,难度不大,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成就感,所以隐藏在和谐的课堂表面下的,是一张细眼粗制的网,大鱼已在其内,却破网而逃!学生也便只能捕到几条小鱼,虽然尚有鱼腥,但味道不佳。 

    反思开来,这一篇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对《三国演义》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作者罗贯中在这篇小说中存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尤其是对蜀方诸葛亮的描写,可以用浓墨重彩来形容。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倾注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偏爱。作者努力将其塑造成集智神、军神,敬业、忘私、忠君等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很多不尽符合史实的诸葛亮的战功,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如果抓住作者的这一思想倾向,便能够解释为什么作者对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只是轻描淡写,而没有像文中的马谡那样,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他的狂妄与无能,诸葛亮早就知道马谡不可大用却委以重任,这种矛盾的举动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街亭失守之后作者又着重通过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刻画了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及体恤下属的正面形象,如果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这一角度“撒网”的话,让学生对作者、对诸葛亮质疑,那么学生联系已掌握的《三国演义》的知识,便会将整个三国里的诸葛亮形象综合一起,连成一个整体的脉络,这样的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讨论也激烈,便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鱼肉鲜美,入口即化且营养丰富! 

    又由此想到,是不是每次都撒下网口较大只为捕大鱼的网呢?我想这问题还应该引起重视,因为既是要捕鱼,无论如何都得根据水中鱼的大小来决定网的型号。比如说语文基础知识,就拿字型来说,除了让大家注意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撒下细网,虽不能将小鱼一网打尽,但最起码可将常见、常用、常错的字先行掌握,加之以多次,就不会担心有太多的漏网之鱼了,此所谓多长一智。 

    语文课堂如何“撒网”,这是一门艺术,一门极具学科个性的艺术,由于学识尚浅,期待专家、前辈加以指正。语文教学正如朝忠校长所说的:“用艺术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艺术!”我会以此来激励自己教育教学,不断进步。  
   上一篇文章:高分子智能材料
   下一篇文章: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