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应该成为城市里的一块植物种类丰富的绿洲
1952年3月,父亲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母亲问学校,学校说,杨老师出差了,失去了联系,大家都为此感到着急。原来,父亲为了绿化校园到新宾,桓仁一带挖树苗去了。为了使苗木的种类丰富些,他一个人扛着一把镐和一把锹,到山上去找,找到了就挖出来,扛下山,寄放到老乡家,再去找。最后集中到南杂木站用货车拉回学校,一共搞到了一百多株,三十多种。回来时,风尘仆仆,面目全非,几乎不像人样。父亲说:“学校的一切,都要为培养学生服务,校园应该成为城市里的一块植物种类丰富的绿洲,让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努力下,广泛收集各种植物的苗木和种子,并自繁自育,使校园不仅充满了生机,而且成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植物园”。
父亲的讲解,在我们的脑里深深的打上了“实验”两个字的烙印
1953年秋,我考入了实验学校初中部,新生入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有人领着我们参观并介绍学校,我没想到这个人就是我父亲,参观中最使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学校的工厂和植物园,父亲说:“我们的学校,所以叫实验学校,就是不仅要用脑学习书本知识,还要用手去学会生产劳动的技术与技能,手脑并用,手脑结合,从而为你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介绍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多达几十种的课外活动小组,父亲说:“你们的素质都很好,而你们每个人的自然属性既丰富又不同,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就会像探矿一样,找到孕育在你们身上的宝藏,也会像土壤一样,给予你们这些优良种子,发芽生长的基础。使你们萌生兴趣和理想。说不定会从这里走出我们新中国自己的米丘林、高尔基”。父亲的讲解,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的打上了“实验”这两个字的烙印。
当年的我们,现在都已经事业有成的退休了,在我们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就是在母校,受到了有别于其它学校的优良教育。
建设者要搞百年大计的工程
1953年秋季植树,我们初二十七班负责,栽植从教学楼通向理化楼左侧的行道树,外面栽杨树,里面要植二尺来高的松树,父亲做指导,有位同学问:“植树,栽一排杨树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栽又小、又矮,长的又慢的松树?”父亲说:“你们是在这所学校植树的第一代学生,杨树长的快,衰老的也快,你们有没有想到,当第四、第五代的学生到校的时候,杨树将完成它的使命,而松树,别看它现在小,长得慢,到那时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了。你们是学校第一代植树人,也可以说是学校的第一代建设者,当你们成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时,搞建设一定要有长远考虑,建设者要搞百年大计的工程。”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植树的我们,又回到母校,我们亲手栽植的娇杨不见了,而松树却苍劲而挺拔的成林了,杨树的林荫路,已变成了青松的林荫路,比过去更美了。
带全家去凤城办一所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的农村实验中学
1957年夏的一天,父亲对我和母亲说:“我要到凤城去办一所农村实验中学,省厅已经批准了,中国有五亿人口,四亿是农民,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咱们的国家才能够谈到真正的富强。我要去那里办一所,以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实验课题的学校,咱们全家都去。丰卫留下,明年休学一年,春夏秋去养蜂,冬季到校办工厂去当车工,和工人和农民在一起劳动一年,这对他将来成才很有好处。母亲毅然的支持父亲的做法,不久父亲就带着全家到凤城办学去了。我欣然接受父亲的安排,读完了高二的课程,便到沈阳农学院的养蜂队做工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