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的优劣,既取决于平时写作的综合素质,又取决于考场的临场把握和发挥。认真审题,审慎思考,宏观把握,放松对待,作到:“一阅二审三读四思五拟六作”,只要使这六步之间环环相扣,精心搭配,巧妙组合,综合运用,就能打造出精品作文。如何才能使话题作文这六弦和鸣呢? 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一般分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阅读材料;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每个环节都是紧密关联的,密不可分。接触作文材料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阅。即阅读话题材料。材料看不明白就无法写作。看材料第一遍要不求甚解,只求大致了解,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和要义;第三遍要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内涵。如,2004年浙江卷的话题材料是这样的:浙江大学某研究课题的一则调查材料(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钱江晚报》)。这部分材料的内容构成是:事实+看法——推论。调查得到的事实是:“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五,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这是调查的事实:那么看法呢?看法(引题)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引题部分说的是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推论是: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文素养”作了简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看法”的侧重点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不是阐发了“人文素养”的内涵,以致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大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在“事实”和“看法”基础上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推论很容易导致考生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兜圈子。从上个事例中,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看不明白材料,就可能会造成写作过程中的偏题、跑题现象。 二审。审视引题和话题。话题材料的第二部分分引题和话题两个内容。必须先读懂引题,审慎思考,揣摩和了解设题人的意图,这是最关键的一环,绝不可掉以轻心。引题是材料与话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起过渡作用的,并非可有可无。它的导向和引入极其有价值,实际上从某种角度说,它给以材料的中心的暗示。虽然这部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的特点,但暗示性极高,而我们的大部分考生往往忽略它,读的时候一带而过,不审慎思考它的实际内涵。正确的方法是:应该把它跟话题结合起来研读,从而确定话题的中心。还以上文为例,有很少考生真正领会引题的内容和含义以及话题“人文素养”这个词语的真正内涵,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在认知上有难度,这使得在客观上造成不公平性。实际上从话题的格式看,这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并列短语的前后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它的重心在于以辩证眼光写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侧重事理间辩证的内在关系的表述或阐发,可以说,读不懂这层关系,作起文来不仅会有相当的难度,还可能偏题跑题。事实说明了审慎思考引题和话题是多么重要啊! 三读。读要求。材料的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以全国卷为例,1、自定立意2、自选文体3、自拟标题4、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五条要求十分明确,但还必须认真地读,领会要旨。从中心的确定,到文体的选择,到标题的拟定和字数、范围,都要根据要求来完成。决不能超出要求行事。有的作文在文体上还有硬性规定,决对不能超出范围。但是有的同学还是忽视了要求,撞到了高压线而打入了低档作文的行列。这是对要求读的马虎所造成的结果呀! 四思。在阅读材料、审思引题、话题和读懂要求后,就要考虑写作中心的确立问题。如果说前三步是序曲,那么这一步是进人主题至关重要的一步。关键是把握中心,立意正确,才能不偏题跑题。思的是什么?思考的是根据材料确立正确的中心。比如说,2004年全国卷“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文章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看了这些材料和要求后,就要考虑这是关系型话题,其中“放大”是构思的关键。遭遇挫折会带来痛苦,谁都知道,但是“该不该放大”?“为什么”?“如果应该,放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该,应保持甚至如何缩小?”对这些深层次的认识,才是选拔精英的“看点”。材料中的三种人的认识,是对考生的提示,要借助这些提示的帮助,攻克难点,在发展等级上拿下高分,完全可能。再如2004年的辽宁卷“有一个记者问名人的妈妈,她是否对名人的儿子感到自豪,”妈妈答到:“我感到自豪,但我还有一个孩子正在地里挖土豆,我更为他感到自豪。”这样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自豪与平凡”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体裁不限”。实际上这则材料是记者采访手记,不少杂志刊登过的有关美国总统的一则材料。这也是关系式话题作文。本文写作的重点是二者的关系,讲清“平凡”与“自豪”之间的必然联系,侧重点在“平凡”二字的作用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