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脑并用的分组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融合剂” 物理从生活中来。纵观物理学发展史,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发现无不来源于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生活实践是物理学大厦的基础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教学中注重物理从生活中来,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探索科学的方法论,即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科学探究方法,从而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教学中注重物理从生活中来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校教育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物理知识的生动、有趣和有用,从而激发热爱物理,学好物理的心理动机。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且意识到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动机,并自我优化思维品质。所以教学中注重从物理走向社会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建构。 本节课的学生分组实验就是在这种目的下进行的。对于薄膜干涉,书上虽没有要求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但是鉴于实验器具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近距离观察更容易得出结论的特点,我特意做了安排。 事实证明,这种安排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如果进行演示实验,则由于学生距离比较远,基本上看不到实验现象,既达不到演示实验的目的,也达不到学生参与的目的。而分组之后,每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酒精灯火焰在薄膜前后量的表面反射的像,以及那些明暗相间的条纹,并且我还要求学生做了一个其他的实验,那就是如果没有酒精灯的火焰,只用日光照射时,将有什么实验现象。很多同学都能在简单的实验操作同时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并都能较准确的得出实验结论,即相同厚度处有相同条纹。 这种把理论知识和实验解决问题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良好结果,只有这种分组实验才能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 经过薄膜干涉的教学谈论过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刚开始的七彩肥皂泡的现象解释清楚了,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的完整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一节课的学习后的成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可见,从前到后,实验贯穿着整节课的始终,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化枯燥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的作用,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现在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实验课所占的百分比还是要远远小于讲授课,这也是我们与一些经济、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我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有义务把实验教学不断的推陈出新,让实验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妙剂”,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