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向左走?向右走?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位”的迷失与回归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董维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5.15

    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天地已经被我们诠释和拓展成为一片广袤的天空。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事实总是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完美,在实践中,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常常会有偏失。尤其是对于语文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总是难以令天平两端的砝码重量相若。因此在2006年的三省四校交流课上,回归语文本位,即力求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把握平衡,便成了与会专家及各位教师关注的焦点。 
    2006年三省四校研讨课的共同课题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四堂课上,四位青年教师各展才华,四堂语文课各有特色。在不同的课堂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老师对于语文特征的不同追求。向左走,向右走,老师们用课堂说话,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的争鸣。

    向左走——工具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如的使用母语,用母语流畅的与人交流,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是单纯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会使语文课失去了美感。比如对于一篇原本很生动,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老师却把精美的语言、文章看作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肢解、解剖,然后对学生说:看,这是心、这是肝……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掉了,活生生的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支离破碎。 
    因此,一味咬文嚼字并不一定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最好方式。像《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文章语意上浅显易懂,读来几乎不存在任何疑惑,因为这是马丁•路德•金面对受压迫的黑人进行的一次演说。演说辞本来就讲究语言的通俗易懂,加之当时在场的出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大众不可能都有极高的语言领悟能力,那么试图让那些文化水准不高的黑人在情绪激动时去领略每个句子中单个词汇的深刻内涵,显然不可能是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在交流课上,强调提出的“提出阅读中疑惑”的环节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合适了。

    向右走——人文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本次交流课上,我校和东北师大附中的两位教师在情感投入上做得比较成功。掷地有声的话语,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力的带动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为课堂增色不少。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如果健美操队是实验园的一支奇葩我愿做一名辛勤的园丁
   下一篇文章:明确考纲 精心织网 筛选热点 提升技巧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