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老师的课更多地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特点。他把语文课的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来领悟思想内容,但重点不在体会思想内容上。这样做才像是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伦理课、政治课等其他课。文本解读的理论认为作家完成文本后就与文本脱离,或者形象地说“作家死了”,语文课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按一定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具体地说,就要看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再回过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反映这样的事实,体现这样的思路,用了怎样的结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纵观高考中的语文试卷,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作文无不是以对汉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考查重点的。
然而语文课只作单纯地进行文本分析是不是乏味了点,而文以载道中的“道”,哪里去了?三年的语文课下来,学生除了学会挖掘文本外,是否也要增加文学或者人文方面的修养。语文课是否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老师的课更多地体现的是语文课的人文性的特点。她分析的是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的是学生的悲悯情怀。在分析中,她引用文化名人的思想言论来帮助分析课文思想。
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解读与思想分析或者说语言与文化,两者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姑且称为语文教学的纵向,后者姑且称为语文教学的横向,“横”与“纵”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两者孰轻孰重?教学中如何平衡把握?还是应该立足于文本解读,尽可能地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棵树的话,文本解读是根,是树干,而文化内涵是枝叶,若想大树常青,必须根深干稳,枝繁叶茂。另外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标准。两方面的深度和平衡大概可以看出一个语文老师的内在功力和语文课的质量高低了。
作为一个语文青年教师课面对陌生的课文有时不知道怎么备课。通过这次观摩,我明白了,不妨从语文教学的横与纵两方面着手备课,立足文本,增加内蕴,但这也对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学会自己解读文本,而不是教参上的人云亦云。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提高自身文化底蕴。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功底,文化底蕴直接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厚度,语文老师应该不断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只有这样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有时我在想如果让余秋雨、易中天或者孔庆东这样的文化界的名流来上高中的语文课,那将会是什么样?学生的收获又将怎样?
三省四校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看着哈师大附中同学们走进教室时那一张张惊奇又稚气的笑脸,我不禁想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群陌生的老师来此的目的,但所有在场的老师都知道今天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的他们或者和他们同样大的孩子们更好地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吴海宁
《交流沟通对话》史绍典
[作者:青年语文教师]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