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语文教学的“横”与“纵”
——观察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刘介民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2.25
    10月26--28日,第15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在哈尔滨师大附中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语文课的教学及研讨,这对于初登讲台的我来说无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语文课的重点到底应放在何处,这一语文课的重要问题感触最深。 

    这次研讨活动语文科目所选课文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课文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与今天的我们有些遥远,教学的重点放在哪,是领悟思想还是品味语言?不同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效果。 

    这次研讨活动我校派出的语文青年教师是赵文华老师。他在“十一”期间就开始了准备。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几次试讲,几次教研组讨论,赵文华老师的课日臻完善。他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诵读,深入感悟,积极思考,品味鉴赏及对比阅读上。在讲课过程中,文华老师打破课文自然顺序,用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一段视频从课文中间的梦想内容部分切入,顺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线索。每个过程详细地分析文章内容,从朗读、文章的修辞与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几个方面加以点拨。特别是他注重了朗读,分别用了讲前读、以读带讲、讲后读、范读、指导朗读、反复读等若干种朗读法,使得学生对这篇演讲词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揣摩语言方面,文华着重分析了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在这篇演讲词中的运用给演讲带来的客观效果。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再加上文华老师流利的口才,浑厚的音色,这堂课取得了成功。成功的背后凝聚了实验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的智慧。来自黑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对文华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东北师大附中的语文青年教师把文章的重点放在领悟深刻的思想上,教学难点放在深层探究此次演讲的意义及其影响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的一个次重点。她围绕着梦想是什么,梦想与现实有着怎样的距离,实现梦想的手段及其合理性,今天他的梦想是否实现及是否能够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讲解,最终发现了“有差别的地方就有歧视”这样的结论,她引用了冯友兰先生的“仇必和而解”来看到人类和解的希望。她试着用爱、良知、人性作为现实与梦想沟通的桥梁,以此来唤醒学生的良知及悲悯情怀。 

    作为一堂语文课,把教学重点放在领悟思想上还是放在品味语言上?或者说语文课应该立足于文本,作深入挖掘,还是围绕文本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这个问题可能是个语文界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却是不可不想的重要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的内涵。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直到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还规定:“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可以说,建国后的半个世纪,语文被当作“工具”学科。1962年,语文界曾开展过“文”“道”关系的讨论,1987年之后,语文界又开展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这两次讨论都是对语文性质的追问。“语文是什么”这个难题一直无法破解。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同样的界定。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收获·希望
   下一篇文章:考试后的心理调适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