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读书应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此话时至今日,仍是极有理之语。对于学生来说,读书正如长身体时所需的营养,必须均衡而丰富。他们喜欢80后,这无可厚非;但若没有真正的经典作后盾,就好像成长中缺少了必要的钙铁锌硒等阴阳元素而只有好吃的冰淇淋一样,势必令孩子变得痴肥,虚弱。 我们教师读什么?这是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感叹书真的如海。书籍如此众多,常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惑,一种茫然,这是技术时代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必然,面临这样一个读书方面的问题,无人例外。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提醒自己不能为读而读,不能因读而忘己,书如海,只能浮于海上,不能沉于海中。古人可读之书有限,故勤苦读书者多,有勤读如囊萤的匡胤、如映雪的孙康,有苦读如挂角的李密、如削简的公孙弘,悬梁刺股者更是数不胜数。当今时代读书无须如此辛苦,不过没有一定的意志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图个花红热闹总算不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最好还要按次序列好。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在其《幽梦影》开篇即讲,“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别致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博涉为佳,天文地理通晓为妙,作为教师在深钻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一切都是借口,只要愿意,总会有合适的书。教师离不开书。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改变知识的匮乏、苍白的状态。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正如专家评析: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敬重他。
三、好书在侧,何时品读? 关于读书的方法,古今人士已论述太多。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黄金。”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也提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儒学大师苟子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关于积累的道理,似已无需再说。然而它对今人读书的意义却不可小觑。试想,如今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如果想用一大块时间来读一本大部头的作品,几近奢望。所以,只好利用点滴时间,逐步积累,每天读一点,便也足矣。
四、乌托邦 一日,风和日丽。手握一卷美文,坐于窗前细细品读。久之,似有所悟。但觉阳光好,拟下楼沐浴之。出门,遂为眼前之景所惊:广场上,深巷里,榕树下,小河旁。人人皆无语,低头。时有发笑,蹙眉者。走近,乃察,人人手中一卷书,身旁一盏香茗。问之,齐曰:我们都是读书人!言罢,笑靥如花。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