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问题。
1、无法走出去——普通高中后勤自身难以形成集团规模。由于学校是中学,自身比较人员虽多,但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独立经济体。无法与社会竞争,更无法生存。
2、无法引进来——后勤人员编制在学校难以裁减人员。学校后勤人员多属于“文大”后期招工、子女接班等人员。如将学校后勤工作面向社会承包,势必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学校将无稳定之日。
鉴于以上原因,学校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即改革不是学校与后勤分家,而是让后勤成家立业。学校的后勤还不能完全由社会来承担,主要还是由学校后勤承担,但必须有竞争,必须采用新的体制和机制。因此,我校提出了“立足学校,学习、借鉴社会企业的管理模式,改变工作面貌,提高管理效能,发挥服务育人作用”的改革之举。此种改革称之为“校内社会化”。
二、“校内社会化”改革实施进程
就后勤工作的内容来说,它包括:(1)校园规划、建设、维修和管理;(2)师生生活服务及管理,包括食堂、浴室、宿舍;(3)校园环境和卫生管理;(4)学校供应、保障及管理(采购、水电等);(5)学校安全及秩序管理、门卫、安全等;(6)学校财务管理等。本着细节管理,服务育人的理念,学校在以上工作内容方面制订了起步,全面铺开,成熟提高的三步计划。
(一)起步阶段
制定改革方案。确定起步阶段的改革内容:①改变因体制关系造成的国营、集体人员同工不同筹的分配制度(奖金部分);②对食堂实行总务处集体对学校承包(总务处每人3000元向学校交抵押金),总务处经营管理食堂,收入作为总务处人员的奖金、加班费和总务处的办公费用等。③总务处在原食堂财务的基础上,成立总务处二级财会室,在学校监管的情况下相对独立。③聘请社会人员人食堂主任(出现了临时工管正式工的工作关系)。
改革后,食堂就餐学生数由改革前最多时600人左右,增到改革后1900人左右。先后有7名正式职工因为不能适应食堂的改革工作,被调出食堂调整到其它岗位上(维修、保洁、保卫、舍务等工作)。
(二)全面铺开阶段
①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考核与效益挂钩(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的结果进行奖、罚);②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制,首次提出“待岗”;③建立、实行按照工作岗位定额度的等级奖金分配制度(向劳动一线岗位倾斜)。
(三)提高阶段
①改变工作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教育职工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师生就是市场),确立长期的职工队伍建设计划。②确定学校后勤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计划开展工作,保障学校发展的需要(按照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绿色校园、节约型校园、安全校园等)。③建立后勤部门与师生沟通的信息平台,如:学校后勤网页、后勤人员走访、方便告示板、生活接待日、建议意见表等。④形成了建节约型校园的思想意识,以及建节约校园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
三、新时期“校内社会化”改革新举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